进行|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四 )



进行|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文章图片
图12.等CT值的超急性期硬膜下血肿 。
(A)轴位CT (B)轴位CT
(B)外科引流后复查CT , 可见占位效应消失 , 蛛网膜下腔显现 。
在颅内出血中 , 可看到混合着活动性出血或新鲜外渗血液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域(因此叫做高密度血肿里的“漩涡征”) 。 这一征象对预测血肿扩大有重要作用(图13) 。
总体来讲 , 等或低密度出血是一个重要的“陷阱” , 应当积极寻找间接征象如占位效应等 , 并且要结合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

进行|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文章图片
图13. 颅内出血中混杂的低密度---漩涡征 。
(A)轴位CT (B)轴位CT
(A)轴位CT显示左侧凸面硬膜下血肿伴低密度区(箭头) 。
(B)该患者因神经症状恶化2小时后复查CT , 可见明显的血肿扩大、占位效应和中线移位 。
02
知识 储备
可能有些朋友看得还不是很明白 , 接下来我们教给大家一些知识储备 , 有利于大家理解 。
▎ CT与CT值
众所周知:

  • ICH在CT上通常表现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或脑室内高密度 。
  • 脑组织CT值:35-45HU ,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CT值0-20HU , 急性ICH的CT值50-100HU 。
知之较少:
  • 脑出血时 , 脑实质和脑脊液(CSF)中的高CT值与外渗血液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成线性相关 。
  • 高CT值主要由血红蛋白的蛋白质成分产生(铁这一成分仅贡献7%-8%的CT值) 。
  • 脑实质血肿、血凝块收缩、细胞分层、脱水均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进而产生高密度灶 。
  • 大约7天高密度灶密度减低 , 变为等密度灶 , 随后变为低密度灶 。
类似ICH的颅内高密度灶 , 有两类较为重要:钙化和碘化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aterials, ICM) 。 钙化的CT值通常在100HU以上 , 但有时可能与出血的CT值重叠 。
ICM的CT值变化较大 , 不仅与浓度或稀释度有关 , 也与造影剂类型有关 。 体外ICM的CT值在100-500HU(浓度自低至高) 。 通常来说大于100HU的高密度灶不是出血 , 不同物质CT值可能出现重叠 。
双能CT可以将钙化或碘化造影剂与出血区别开来 。 然而 , 设备相对昂贵并且可及性较差导致使用受限 。
▎ 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一些病例中 , MRI区别ICH及相似病灶的敏感度超过了CT成像 。 脑实质血肿T1和T2加权成像的特点得到了全面总结 。
通常 , MR信号强度依据血红蛋白代谢状态而不同 。 需注意的是其他物质在MRI上可能产生类似出血的信号改变 , 如钙化 , 非顺磁性蛋白质或粘液成分、黑色素以及其他顺磁性物质或铁磁伪影 。
▎两个重要序列
总体来说 , 判断出血最重要和敏感的序列包括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 echo, GRE)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 。
GRE序列中 , 血红蛋白产物的特点是低信号 , 并且可见急性脑实质血肿早期的周围晕影 。 利用传统MR序列和GRE序列有助于区分出血和CT上其他原因导致的高密度灶 , 但在某些病例中 , 这些序列可能使用受限 。 如钙化和出血均表现为GRE序列低信号 , T1高信号 。 如果不牢记这一点 , 钙化灶可能在MRI上误认为是出血灶(图14) 。

进行|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文章图片
图14. 患者女性 , 52岁 , 意识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