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OK镜也来了,集采“围攻”消费医疗

继“牙科茅”(隐形正畸)之后 , “眼科茅”(OK镜)紧随其后被纳入集采范围 , 给这个高毛利的行业带来变数 。 截至发稿 , “眼科茅”两家企业欧普康视与爱博医疗市值分别应声大跌20%和10.5% 。
10月26日 , 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发布了《关于开展20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 。 这20种采购品种名单里就出现了“角膜塑形硬性透气接触镜”的名字 。 其英文全称为“Orthokeratology” , 简称“Ortho-K” , 因此也被俗称为OK镜 。
此次的信息填报 , 预告了即将到来的集采行动 。
焦点分析 | OK镜也来了,集采“围攻”消费医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政府官网
为什么是“OK镜”?根据已经被集采的品种和行业专业人士观点 , 一般来说 , 只有同时满足三大要素的产品才会被集采:①量大 , 因为量小就没有集采的必要;②标准化 , 因为SKU太分散的集采容易出问题;③竞争激烈 , 若只有一两家企业做是压不了价的 , 起不到集采效果 。
以OK镜为例来看 , 根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的科普 , OK镜相当于给角膜穿上一件塑形衣 , 通过改变角膜的弧度 , 以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 。 OK镜相当于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 , 且只需晚上佩戴 , 一般经过一晚上的佩戴 , 使用者白天取下OK镜后就能获得裸眼达到0.8~1.0的清晰视力 。
根据东吴证券提供的数据 , 2020年 , 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 青少年近视总人数达到1.07亿;与此同时 , 同年我中国角膜塑形镜渗透率仅为1.26% , 市场规模为20.92亿元;相比于中国香港9.7% , 中国台湾5.4%和美国3.5%的渗透率 , 中国OK镜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 预计2030年预计OK镜渗透率达10.66% , 市场规模为140.26亿元 。
根据OK镜销售专家提供的会议纪要数据 , 2021年中国OK镜的销售总量大概在280万-300万副之间 。 其中欧普康视销量为63.4万片(收入近7亿) , 排名国内第一 , 市占率大约20%出头;爱博医疗OK镜(含试待戴片)销量超21.52万片 , 产生收入约1.07亿 。
集采有望加速带量 , 未来如果推广至更多省份 , 更能帮助提高这一品类的市场渗透率 , 给行业上游带来利好 。 不过对于以视光为主业的眼科门诊部和诊所而言 , 则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 还须提前做好B方案 , 拓展儿童近视防控之外的盈利点 。
至于标准化 , OK镜在国际上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准;在设计上 , OK镜分为4个弧段 , 一般是RC弧段(反转弧)和BC弧段(基弧)上 , 每个厂家的数据会有所差别 , 总体差异不大;且一般一家厂商只有单品布局(如下图所示) 。
而从市场竞争维度来看 , 从OK镜获批厂家的数量来看实际上“符合集采的基础条件” 。 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国内仅有11家生产企业获得角膜塑形镜(即OK镜)产品注册证共12张 , 而中国本土获批厂家只有欧普康视、爱博医疗、亨泰光学、视达佳 。
焦点分析 | OK镜也来了,集采“围攻”消费医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抛开上述前提条件 , 高毛率和低市场渗透率也成为了集采的必然 。 毕竟青少年近视日益普遍 , 不单是民生 , 更是关乎未来的大事 , 降价是大势所趋 。
据悉 , OK镜的终端价远高于出厂价 。 通常一副国产的OK镜价格约8000-1.5万元左右 , 进口的1-1.5万元左右 。 而除了OK镜本身 , 用户还需要用很多耗材 , 如冲洗液、护理液、滴眼液、生理盐水、眼罩、医用纸等等 。 算下来 , 一年下来费用可达到2万元 。
但国盛证券曾发布研报称 , OK镜的出厂价一般仅为终端价格的10%~20% 。 36氪则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计算得知 , 2020年 , 爱博医疗OK镜品牌“普诺瞳”的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412元 。 同期 , 拥有“梦戴维”和“DreamVision”两个OK品牌欧普康视 , 其OK镜单个产品出厂价仅约1114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