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无味,一招毙命,一探砒霜的前世今生( 二 )


盛唐时期 , 唐初以来的炼丹服食之风兴盛 , 尤其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能提供足够的金钱支持 , 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价格高昂的原料和器具 , 保障炼丹实验反复不断地进行 。 从唐高祖到玄宗一百多年间的历任皇帝基本都崇老尊道 , 即便是武则天也佛道并崇 。   其中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有公开的炼丹行为 。
玄宗则是唐前期最热衷炼丹服食的皇帝 。 《旧唐书》说他“御极多年 , 尚长生轻举之术 。 于大同殿立真仙之象 , 每中夜夙兴 , 焚香顶礼 。 天下名山 , 令道士、中官合炼醮祭 , 相继于路 。 投龙奠玉 , 造精舍 , 采药饵 , 真诀仙踪 , 滋于岁月 。 ”

他不仅在兴庆宫建有合炼院让内供奉道士炼丹 , 而且在嵩山、茅山等地还委派自己宠信的道士合炼丹药 。“上有所好 , 下必甚焉” , 当时的唐朝社会炼丹服食成为一种潮流风尚 。 正是这种炼丹之风的浓厚 , 以及千百年来炼丹家的经验积累 , 砒霜才能在唐朝被完整的记录以及深入的研究 。

03
作为药材的砒霜
晚唐五代以来 , 砒霜的知识从封闭走向开放 。 道者将砒霜词汇连同其基本药理知识一起转让给医家 。 目前所见砒霜以较高频率出现是从晚唐李石等编的相马、医马的专书《司牧安骥集》开始 。
书中记载了十余条利用砒石、砒霜治疗马疾的药方 。 如治马肺毒病(老鼠疮)的砒黄丸 , 其成分有砒霜、硇砂、砒黄、雄黄、粉霜 , 并有口诀:“雄黄砒霜同共用 , 粉霜硇砂砒黄同 。 ”  用法是刺破皮把药丸埋在疮下 。 还有定粉散治马花疮 , 槟榔散治马瘑疮 , 粉霜散治马蹄患穿心漏等等 。 以上用法均为外敷 , 而治疗诸恶疮也是后世常见砒霜主治疾病之一种 。 这种成熟的疗法可能不是李石的发明 , 或是继承前代道者、兽医家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

“砒霜”一词在医籍中最早出现是在五代吴越时期《日华子本草》中:“【砒霜】暖 。 治妇人血气冲心痛 , 落胎 。 【砒黄】暖 , 亦有毒 。 畏绿豆、冷水、醋 。 治疟疾、肾气 , 带之辟蚤虱 。 入药以醋煮 , 杀毒乃用 。 ”砒霜可治妇科病、疟疾、肾气等 。
因此最晚至五代吴越时 , 医者对砒霜的毒性、药效已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 这是砒霜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据此可以推测当时社会上砒霜的医药知识在逐渐传播 , 药性也慢慢被厘清 , 较唐代而言实属进步 。

宋太祖开宝七年成书的《开宝重定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刊刻印刷的官修本草医籍 , 载砒霜的药性为:“味苦、酸 , 有毒 。 主诸疟 , 风痰在胸膈 , 可作吐药 。 不可久服 , 能伤人 。 飞炼砒黄而成 , 造作别有法 。 ” 治疟与祛痰是砒霜主要的药用 。
嘉祐到元祐约三十年间是北宋砒霜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 从药材选择、药性纠正、烧炼过程等方面补充完善了已有知识 。
元祐到政和约二十年间北宋医者对生砒的选择与砒霜提炼的方法又有进步 。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寇宗奭完成《本草衍义》 。 书中补充了用砒霜治疟和用绿豆汁解毒 , 并且细化了信州取生砒的细节 , 如坑井 , 强调常封锁 , 也是政府加强管理的延续;更详细记录不同生砒的形态;提炼砒霜的方法主要是烧炼和冷凝 , 这当是承袭自道教炼丹术 。

高宗时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书中集有不少民间验方 , 利用砒或砒霜者如下:1.定喘瑞应丹“专治男子、妇人久患咳嗽 , 肺气喘促 , 倚息不得睡卧 , 累年不瘥 , 渐致面目虚浮”方中有“煅砒六钱”; 2.灵砂丹“治脏腑怯弱 , 内有积滞 , 脐腹撮痛 , 下痢脓血”方中有“信州砒霜”;  3.不二圆“治大人、小儿一切泻痢”方中有“砒霜”; ④ 4.缠金丹所治与不二圆同 , 方中有“砒霜(醋煮 , 煅 , 三钱半)”; ⑤ 5.缚虎圆“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瘥 , 羸瘦衰弱”方中有“砒”; ⑥ 6.克效饼子“治一切疟病发作有克效饼子“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方中有“信砒(醋煮 , 二两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