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 二 )


带着《成立宣言》中表明的初心 , 2015年9月11日 , 在国内心血管领域最重要的大会——第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上 , 葛院士联合国内心血管领域10位权威专家隆重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 。
回忆起CCI的成立时刻 , 李晨光说自己除了紧张 , 更多的是感动 。 成立当天 , 他收到了沈雳教授在群里发来的消息 , 大概意思是:CCI历经大半年的筹备 , 如今以非常震撼的形式落地 , 感到了内心的放松 。
当然 , 放松是一时的 。 紧接着 , 他们筹备开展了第一届创新大赛以及创新论坛 。 在李晨光看来 , 这时 , CCI已在行业里发出极具创新性的第一声“呐喊” , 吸引了医生、企业和投资人的广泛关注和各创新主体的支持 。
“做”梦:在“彷徨”中前行
“从早期构思到筹备成立 , 我们好像除了去做一些表、会议、创新产品的大赛等 , 并没有真正能够落地的东? 。 ”李晨光说 , 通过大赛等活动造势的声音很大 , 但“雷声”过后能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才更为重要 。
如何推进CCI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 “CCI未来如何实现延续发展 , 要建立怎样的体系和机制 , 要纳入怎样的人……这些从落实层面来看都是未知 。 ”
没有可参考的模板 , 没有可模仿的模式 ,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 当时就处在‘彷徨’的阶段 。 ”
梦是做出来的 , CCI的梦同样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实践出来 。
他们一边“彷徨” , 一边寻找答案 , 并探索出创新学院的形式 。 “当时的想法就是纳入更多有活力的青年医生 , 大家一起接受创新培训 , 一起探索 , 寻找出路 。 ”
2016年9月 , CCI创新学院首期培训班开班 , 并汇聚了国内最早参与创新的青年医生和工程师等 , 李晨光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 。 “虽然人不多 , 但现在回想起来 , 第一期的很多学员至今都在支持着CCI 。 ”
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
文章图片
2019年李晨光赴美国前CCI一期同学聚会
在课程培训体系设计上 , 由于国内没有成型的案例可参考 , 在创新学院首期开展一半时 , 吴轶喆教授被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专门学习 , “这一过程中他也一直在给我不同的反馈 , 我们逐渐调整、修订整个创新学院的课程制定及运营形式 。 ”李晨光回忆道 。
在借鉴Biodesign的创新方法论基础上 ,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 创新学院围绕如何发现需求、评估需求、验证需求、实现需求等 , 设计出了一套CCI的经典课程体系 。 创新学院第一期也因此顺利举办 。
“这给了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 也给了我们无形中的精神支持 。 我们发现其实有那么多有想法却苦于没有平台实现的志同道合的人 , 包括医生、企业的人、投资人和工程师等 。 越来越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 ”
与此同时 , 在这一阶段 , 李晨光和同道们一起筹办了第二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 , 设立了CCI第一届执委 , 开通了CCI微信公众号 , 成立了CCI湖北分部 。
越来越多“有创新之志之士”加入CCI , 李晨光离梦实现越来越近 , 而他也在践行梦的过程中愈发完善自己对创新转化的理解 。
圆梦:“野草”终成广袤草原
从CCI创新学院第二期开始 , 李晨光逐渐感受到CCI正在走第三个阶段——野草 。
李晨光认为 , 野草是孤独的 , 但春风吹又生 , 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 当葛院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医工结合”的概念 , 发起成立CCI , 搭建心血管医生创新转化平台 , 一群由医生、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投资人构成的怀抱梦想的人以“野草”般的生命力 , 共同探索推进国内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