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

作者: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CCI星火起步 , 蓬勃发展 , 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 , 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 。 为传播CCI创新精神 , 发挥CCI创新价值 , 特开设“我与CCI”专栏 。 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 , 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
本期访谈嘉宾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 CCI副秘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晨光 。
邀约4个多月 , 终于和李晨光通话成功 。 巧的是 , 采访当天刚好9月11日 , 正是CCI成立七周年 。 那天 , 问了第一个问题后 , 李晨光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中途未间断) 。 在近一个小时内 , 从自己的创新萌芽到有系统的认识 , 从和同道们一起筹备CCI到CCI蓬勃发展 , 再到未来的畅想 , 他既分享了七年来的很多经历 , 也表达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成长 。 说到动情之处 , 他会加快语气 , 提高音量 。 他说自己是梦想的践行者 , 并用鲁迅三部作品名称——“呐喊”、“彷徨”、“野草”形容CCI七年的发展阶段 。
梦的开始:从萌芽到“呐喊”
2007年被李晨光称为是自己创新萌芽的一年 。 这一年 , 他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 师从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 。 从这时开始 , 他逐渐接触一些研发性动物实验 , 慢慢加深对介入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的理解 。
2011年 , 在和沈雳教授一起做有关于生物可吸收支架等创新性产品的研发过程中 , 李晨光这才开始在创新转化上入门 , “我会和工程师反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新的想法 。 ”
他坦言 , 这段时期 , 主要还是参与 , 并未有真正的创新成果落地 。 他认为 , 这一方面是由于专业知识未达到一定量的积累 , 另一方面对创新体系未形成透彻的理解 。
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直到2015年 , 葛均波院士将一个已萌芽的“梦”交到李晨光等人手上 。
我与CCI | 李晨光:以梦为舟,坚守赤子之心!创新梦的七年践行路
文章图片
2019年李晨光与葛院士在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
当时 , 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 心血管领域众多前沿创新技术和医疗器械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 , 然而 , 我国心血管领域技术及器械原创却与之极不相称 。
葛院士认为 , 在心血管领域形成“万医创新”的局面 , 将是改变国内现状的重要努力方向 , 而尽快找到方法和途径 , 尤其是为已有创新想法的临床医生找到适合培育他们点子生长为产品的“土壤”最为迫切 。
2015年初 , 葛院士将沈雳教授、李晨光和吴轶喆教授叫到一起 , 讲述了自己希望成立创新俱乐部的构想 , 并分享了以色列的创新转化实例 。 李晨光这才明白创新转化是怎么一回事 。
在葛院士创新梦想和情怀的感染下 , 虽然当时他们处于迷茫状态 , 没有真正理解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 但他们毫不犹豫地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
按照葛院士的想法 , 李晨光等人尝试将国内有创新意识院士、专家、医生聚集起来 , 计划通过设置创始会员、精英会员 , 将其作为创新主力军 , 共同推动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
有了初步设想后 , 李晨光等人开始拜访专家 , 向他们一一汇报设想 , “现在想起来 , 当时的想法还比较青涩 , 比较简单 , 但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 , 他们对创新的看法其实和葛院士不谋而合 。 ”
筹备的过程历历在目 , 李晨光至今清晰记得和沈雳教授起草《成立宣言》及再修改的过程 , 他在电话那头背诵着说:“‘不唯学术地位 , 不唯职称高低 , 不唯论文多寡 , 唯一的标准便是拥有一颗不懈追求创新的心 , 拥有一片对这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热忱 。 ’当时写的时候就很激动 , 现在想起来依然热血沸腾 , 心潮澎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