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三门连下村“人蛏共栖”启示录(上)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台州三门连下村“人蛏共栖”启示录(上)
文章图片
缢蛏“收成”的日子 。 任秀玲摄
10月19日 , 秋高气爽 , 台州三门县花桥镇连下村的外海滩涂 , 平如镜面 。
“再过4天 , 就要迎来我们村最重要的日子——‘霜降’节气 。 ”站在海闸上 , 连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孟火 , 看着1800余亩外海滩涂一脸自豪 , “这可是我们的聚宝盆 , 靠它村里每户每年都有几十万元收入 。 ”
从祖辈开始 , 这片滩涂就仿佛跟大海签订了“协议”似的 , 每年“霜降”前后几天 , 潮水都会在固定时间带来野生蛏苗 , 馈赠连下村 。
如今 , 在这里“人蛏共栖” ,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
大自然的“礼物”
缢蛏 , 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广温性贝类 。 它生活在盐度因子变化较大的河口地带 , 对盐度适应比较广 , 对温度适应性较强 , 在水温8—30℃之间均能生活正常 。
“连下村地处三门县浦坝港末端 , 伴随着潮水而来的野生缢蛏苗 , 会集体在这里着床成长 , 全国少有 。 ”陈孟火说 , 连下村栅下片1800多亩海涂 , 是东海缢蛏天然的产床 。
花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气候温暖湿润 , 四季分明 , 无明显的严寒和酷暑 , 年平均气温16.8℃ , 地处咸淡水交汇处 , 海区盐度通常在18—32度 , 海洋微生物等饵料丰富 , 特别适合缢蛏的繁育 。
“栅下滩涂不仅有天然缢蛏资源分布 , 且缢蛏能在无人为干扰下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 表明区域内能满足缢蛏自然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 。 ”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 。
2020年调查数据显示 , 栅下滩涂的缢蛏苗种丰富 , 平均丰度为133个/平方米 , 生物量为4.8克/平方米 , 壳长范围为0.3—1.5厘米 。
“在缢蛏整个生活史中 , 水温在20—24℃时 , 从受精卵开始至转入底栖穴居生活的全部时间 , 需7—10天 。 ”花桥镇副镇长缪胜钢说 , 而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 , 特别是水温骤然下降 , 会引起精卵排放 , 因此霜降是个重要时间节点 。
亿万年潮涨潮落 , 每年霜降节气前后 , 浦坝港的海水会源源不断地把野生蛏苗送到这片滩涂 。
台州三门连下村“人蛏共栖”启示录(上)】“据测算 , 栅下滩涂每年自然出产苗种约30亿颗 , 苗种年产值可达1000万—1200万元 。 该村的缢蛏野生苗种具有品质好、成活率高的特点 , 用其养成的蛏子‘生长快、个体大、壳薄、色白味鲜、含沙少’ , 这些特点在县内外享有盛名 。 ”说起连下村的蛏苗 ,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炯明赞不绝口 。
因此 , 每年来连下村收购蛏苗的商贩很多 , 近的有温岭、玉环、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区) , 远的有山东、江苏、辽宁等省份来采购的 。
“利用自然”之变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野生蛏苗 , 起初 , 连下村村民并不知道怎么利用——
“祖祖辈辈的连下村民 , 都知道栅下滩涂有蛏子 , 却从来没有想到去卖野生蛏苗 。 以前 , 父辈和自己只会到滩涂上挖些野生大蛏 , 卖钱贴补家用 , 或当作菜肴 。 ”今年64岁、连下村村民缪苏玉说 。
稍有头脑或愿吃苦的 , 则在滩涂上养些大蛏 。 “年轻时 , 在滩涂上养过大蛏 , 但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 , 不足以维持家用 。 ”今年57岁的陈兴银说 , 34岁时 , 他改行去杭州卖早餐 。
上世纪80年代 , 一批玉环人的到来 , 唤醒了连下人利用自然的方式——
每年霜降一过 , 一批批玉环人就会到连下村承包滩涂挖野生蛏苗 。 那时 , 不懂蛏苗资源价值的连下村人 , 常常整片“毛判”给玉环人 , 玉环人赚得盆满钵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