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南药扬四方 药食同源助养生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客家南药扬四方药食同源助养生
梅州客家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远播海外
客家南药扬四方 药食同源助养生
文章图片
梅州有悠久的中草药种植历史 , 据统计境内有中草药1800多种 。 图为以南药为特色的南寿峰养生谷 。 受访者供图
客家南药扬四方 药食同源助养生
文章图片
牛大力是客家人常用的中草药 , 其叶、花、根茎、果实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张柳青摄
客家南药扬四方 药食同源助养生
文章图片
药根鸡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何森垚摄
客家南药扬四方 药食同源助养生
文章图片
梅片树是梅州区域内种植的主要中草药品种之一 。 图为平远梅片树育苗基地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何森垚摄
客从北方来 , 南方多瘴气 , 身体有不适 , 中药来相助 。
餐桌上各式药膳汤 , 盛夏时节葛藤、艾叶插于门楣 , 夏日必备的仙人粄和凉茶 , 身体不舒适时的药浴、足浴……中草药俨然是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 它融入到了客家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
千百年前 , 客家人带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迁徙到南方蛮荒之地 , 草木繁茂但恶劣的生存环境给予了客家人种药、用药的广阔“市场” , 并随着客家人远播海内外 。
中医药与客家人生活的深度融合 , 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中医药文化 。 它不仅是治病养生的工具 , 更是客家人传统习俗和理念的集大成者 , 见证了客家人的发展史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张柳青
南北相融
形成独特客家中医药文化
历史上 , 因为战乱等原因 , 客家人经过了五次大迁徙 , 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 。 纬度的变化让南北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差异 , 客家人要在南方扎根、生存 , 需要经过重重考验 。
彼时的南方还是一片蛮荒之地 , 与中原平原为主的地形不同 , 南方多丘陵、山地 , 草木葱郁也多瘴疠之气 。 在往南方迁徙的过程中 , 客家人多发以往未见的疾病 。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为客家人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 广袤的山林之地给了客家人用药的基础 。 经过不断试验和实践 , 客家人形成了一套以自然资源治疗自然环境导致疾病的经验 。
如环境湿热之气导致的身体燥热 , 可用土茯苓、金盏盘等来缓解;湿热之邪导致的胃肠气机阻滞 , 可用金银花、肉桂等来治疗 。
在寻常百姓家 , 草药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 。
客家人早餐常喝的“三及第”汤(枸杞叶、猪肝、小肠、瘦肉);艾、土茯苓、葛根、鸡矢藤等药材配鸡、骨、肉等煲成的药膳汤;五指毛桃作为香料制作的五指毛桃盐焗鸡、五指毛桃香鸡爪等 , 皆可见中草药的身影 。
鸡肉、猪肉是中原地区常见菜品 , 来到岭南后 , 湿热的气候让客家人水土不服 。 于是聪明的客家人在鸡、猪等肉食材料中加入当地的中药材 , 并熬制成汤 。 在下火祛湿的同时 , 又让饮食更具营养 。
“客家人从中原而来 , 将中原的药材文化与岭南土著的药材文化相融合 , 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中医药文化 。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 , 客家中医药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 , 与其南北相融的特色分不开 。
“药膳文化可以说是客家人将南北中医药文化相融最好的例子 。 ”肖文评说 , 客家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喜爱体现在人人皆有中药材基础知识上 。 “本地人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 , 说的就是不少家族有着祖传的中药治病秘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