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成为状元,能当个多大的官?又能获得什么特权?

古代怎么成为状元,能当个多大的官?又能获得什么特权?
文章图片
01
古人寒窗苦读十载 , 就是为了考取功名 , 一朝高中 , 光耀门楣 。 我们也知道 , 科举功名榜首就是状元 。 有时候看古装剧 , 还会看到书生高中状元以后 , 戴着大红花在街上巡游 。 而且之后还能入朝为官 , 那么状元到底可以当多大的官呢?
虽说状元郎可以当大官 , 但并不是每一个状元都有这样的机会 。 想知道状元可以当什么官之前 ,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状元的 。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 , 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 因为周朝时就已经有乡举里选的方式 , 由周王亲自监考 , 考查内容是射箭 。
到了汉代 , 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 , 但贤才都是靠别人进行推举 , 不过也形成了后世乡试贡试的最初形态 。 除了察举制 , 汉代还出现了举孝廉 。 因为汉代科目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等 , 考试中还包含对策、试经 , 所以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实则始于汉代 。
魏文帝一朝 , 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 开始对民间人才进行考核 , 不过大多还是限于门第出身 。 所以到了南朝梁时 , 梁武帝设立五经馆 , 给予了寒门学子机会 , 只要学好了考好了 , 就有机会被录用入朝当官 。
隋朝被大多数人认定为科举开创的朝代 , 是因为隋朝出现了进士科 , 进士科就是科举制起源的标志 。 虽然后来历史学家表明 , 隋朝出现科举制并没有太多史据支持 , 但大家都公认 , 科举发展到唐朝 , 就已真正成型 。
古代怎么成为状元,能当个多大的官?又能获得什么特权?】科举制设明经、进士两科 , 明经考察各部儒家经典 。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则为时务策 , 关于国家现实问题 , 需要读书人脱离书本 , 思考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 科举从唐代开始 , 应试者分为两个部分 , 生徒和乡贡 。 生徒是官办学校的学生 , 乡贡则是其余自考人员 。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 , 形成了完整、严格的庞大体系 , 分为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 , 其中又各有层次 。 所以说 , 要想当上状元 , 就得过五关斩六将 , 有的人为什么参加科举数十年仍未高中 , 很可能就卡在某一个级别的考试之中 。
古代怎么成为状元,能当个多大的官?又能获得什么特权?
文章图片
02
最初级的考试是童试 , 通过了县、府两次考试才能成为童生 , 有资格进入院试 。 院试同样分为岁试和科试 , 成绩为优的人才有可能进入乡试 。 不过只要被录取为“生员”参加院试 , 就已经可以被称为“士”了 , 不是普通的平民阶级 。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 从这开始就是千人过独木桥 。 通过乡试就可以去考取举人 , 争取做官的资格 。 会试则设立于乡试后的第一年 , 又可以称为春闱、礼闱 , 考试内容和乡试一样 。 通过会试就被录入正榜 , 称为进士 。 如果是被录入副榜 , 也还是举人 , 可以到学校当教官或者担任比较低级的官职 , 也可以进入国子监当监生 。
进士的最后一步是殿试 , 就在会试后一个月进行 。 殿试不会筛人 , 但会排名次 , 分成三甲 。 一甲为考试前三名 , 即状元、榜眼、探花 , 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都有若干人 , 为进士 。
一般来说 , 第一甲的三位进士可以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要职 , 而其他进士或许还要再经历一轮考试才能选出更优者 , 到翰林院任职 , 或是担任其他官职 。 既然状元可以进入翰林院担任要职 , 这是不是说 , 只要当了状元 , 就一定能当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