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克奖得主带来喜讯:药物让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比例显著下降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摘要:这一药物发现过程长达30多年 。
拉斯克奖得主带来喜讯:药物让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比例显著下降
文章图片
“在丹麦 , 使用抗VEGF药物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 使这一疾病导致失明的比例下降了50% 。 ”今天上午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论坛上 , 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纳波莱奥内·费拉拉教授通过视频演讲 , 向上海观众介绍了他的科研成果 。 2010年 , 费拉拉正是凭借发现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研制出抗VEGF药物 , 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论坛的主题为“药物发现新模式” 。 费拉拉的药物发现故事告诉我们 , 很多原创新药的问世源于原创的科学理论 。 1971年 ,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发表了一篇基于早期研究成果的论文 , 推测“抗血管生成”可能是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策略 , 因为他发现 , 肿瘤增生过程往往伴随着新血管的生成 。 如果促进新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被遏制 , 肿瘤细胞是否也会被遏制呢?
“做博士后期间 , 我对血管生成假说很感兴趣 , 努力寻找福克曼提出的血管生成因子 。 ”费拉拉告诉观众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1989年 , 他成功分离出VEGF , 这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促进细胞分裂的生长因子 。 在此基础上 , 他带领团队成功制备了VEGF的人源化抗体 , 它既保留了VEGF的中和能力 , 又能避免鼠源性抗体带来的免疫排斥反应 。
拉斯克奖得主带来喜讯:药物让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比例显著下降
文章图片
拉斯克奖得主带来喜讯:药物让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 贝伐单抗获美国食药监管局(FDA)批准上市 , 成为在美国获批上市的第一个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 。 作为一种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 贝伐单抗能与人体内的VEGF结合 , 并阻断其生物活性 。
从上世纪70年代福克曼提出“抗血管生成”假说 , 到费拉拉找到VEGF , 再到贝伐单抗获批上市 , 这一药物发现过程长达30多年 。 科学家根据新发现提出原创理论 , 再根据原创理论取得实验突破 , 是推动原创新药问世的两个关键因素 。 “贝伐单抗用于一线肿瘤治疗 , 目前获批的适应症多达12种 。 ”费拉拉的话语中 , 透着自豪 。
令他欣喜的是 , 源于VEGF的另一款抗体药物——雷珠单抗也已问世 。 它是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片段 ,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血管生成 , 可延缓湿性(新生血管性)年老性黄斑变性的进展 。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是视网膜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 。 这种疾病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 , 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 是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疾病 。
在演讲中 , 费拉拉介绍了雷珠单抗在丹麦、英国的两项临床统计结果:在丹麦 , 使用雷珠单抗使老年人黄斑变性致盲的比例下降了50%左右;在英国 , 研究显示越早进行黄斑变性治疗 , 临床效果越好 。
拉斯克奖得主带来喜讯:药物让老年黄斑变性的致盲比例显著下降
文章图片
“有了抗VEGF药物 , 黄斑变性将不再成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 这类药物对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有疗效 。 ”费拉拉说 。 当然 , 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VEGF研究远未完成 , 比如不同地区人群的黄斑变性差异问题 。 这位拉斯克奖得主希望 , 这个领域的后续研究能为各地老年人的视力改善作出贡献 。 栏目主编:黄海华图片摄影:赖鑫琳顶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