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市值巨头诞生,这个医美赛道还能更火吗?

我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巨子生物昨日成功IPO 。
从股价表现来看 , 巨子生物颇受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 。 此次IPO巨子生物发行价为24.3港元一股 , 开盘大涨 , 市值一度超过300亿港元 。 截至昨日收盘 , 巨子生物最终报26.7港元 , 涨幅为9.877% , 市值264.76亿港元 。
300亿市值巨头诞生,这个医美赛道还能更火吗?
文章图片
巨子生物上市仪式
作为我国第一家胶原蛋白赛道上市企业 , 巨子生物自递交招股书时便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 。
●其一 , 是亮眼的财务数据 。 招股书显示 , 过去三年企业的净利润合计超过20亿元 , 其中毛利率更是在85%左右 , 趋近茅台 。
●其二 , 是背后众多的明星投资方 。 招股书透露 , 高瓴、CPE源峰、金镒资本、君联资本、星纳赫资本、麦星投资、景林投资、鼎晖投资、中金资本、黑蚁资本、高榕资本、海松资本、国开创新资本等一众投资机构皆是巨子生物的股东 。 此外 , 谦寻(创始人为薇娅丈夫)和三人行传媒亦出现在股东之列 。
●其三 , 巨子生物是典型的教授夫妻档创业故事 。 创始人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皆毕业于西北大学 , 后二人都继续深造 。 2000年时 , 范代娣博士和团队成功研发出重组胶原蛋白技术 , 并于同年与丈夫严建亚创办了巨子生物 。
除巨子生物成功上市引起投资者抢购外 , 胶原蛋白赛道其他企业今年在资本市场也动作频频 。
IPO方面 , 6月 , 锦波生物上市获受理;1月 , 创尔生物北交所递表 。 一级市场方面 , 10月 , 溯华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8月 , 创健医疗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 , 由资生堂资悦基金领投;4月 , 华熙生物宣布以2.33亿元收购益而康生物51%的股权 , 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
可见 , 越来越多的胶原蛋白企业正在跑出来 , 巨头也在加速入局 。 在此背景下 , 行业格局正在发生何种变化?未来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针对此 , 动脉网通过梳理与访谈行业资深人士 , 以求一窥一二 。
上市、融资频频 ,
胶原蛋白已到市场爆发前夜?
从2021年以来 , 胶原蛋白赛道频频传出上市、融资消息 , 行业热度高涨 。
但其实 , 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并不是一个新东西 。 甚至 , 胶原蛋白产品的获批时间比玻尿酸还领先了20余年:早在1981年 , 全球第一款牛胶原蛋白植入物Zyderm获批 , 拉开了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应用的帷幕 。
不过 , 尽管胶原蛋白产品获批早 , 其商业化进程却比玻尿酸慢 。 背后的原因与彼时胶原蛋白性价比较低、生物安全风险较高有关 。
华创证券的研报显示 , 大约3%的人群对牛胶原较为敏感 。 不仅如此 , 胶原蛋白产品在注射前需要经过两轮的皮试 , 即使皮试结果呈阴性也无法完全避免过敏反应及其他更严重的副作用的出现 。
相关报道披露 , 在1990年之前 , 接受了牛胶原蛋白产品(Zydermy或Zyplast)治疗的患者 , 就有约0.04%的人在注射部位出现囊肿等情况 。
转机出现在重组胶原蛋白相关技术的突破 。 具体来说 , 重组胶原蛋白是通过基因重组、细胞工厂构建、发酵和分离纯化技术获得的胶原蛋白的统称 。 与传统的动物源胶原蛋白不同 , 重组胶原蛋白提取技术壁垒更高 。
举个例子 , 重组胶原蛋白的变性温度在72°C以上 , 远高于动物源胶原蛋白37℃~40℃的变性温度 , 因此重组胶原蛋白更容易运输和储存 。
作为市场上较早押注胶原蛋白这一领域 , 并逐步深度布局的GP , 銘丰资本合伙人王镇博士告诉动脉网 , 重组胶原蛋白的优势是更能标准化 , 大规模生产成本会更低 。 同时 , 重组胶原可通过序列设计尽可能降低免疫原性、控制致病病毒传播风险 , 因此也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