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

【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糖友们都知道 ,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公众号中也曾经涉及过血糖监测的部分内容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已于近期发布 。 在今天的文章里 , 小发把《应用指南》里面涉及到与大家日常血糖监测有关的、平时疑问比较多的内容梗概进行整理 , 方便朋友们查阅参考 。

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
文章图片
毛细血管自我血糖监测
1 , 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准确度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静脉)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
自2021年10月1日起 , 血糖仪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采用ISO15197(2013)标准 , 即
(1) 对准确度的要求: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 , 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 , 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的范围内 。
(2) 对精密度的要求: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 , 标准差<0.42 mmol/L;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 ,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 CV)<7.5%
在这里小发要特别说一下: 之前的便携血糖仪其实一直是沿用两个标准 , ISO15197(2003)和ISO15197(2013) 。 两者的区别在于:2003版对误差要求是在±20%之内;当时很多国产血糖仪都是采取的2003版的标准 。 而从2021年10月1号之后生产的血糖仪 , 则全部要符合2013版的标准了 。

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
文章图片
2 , 对血糖监测结果的干扰因素
无论是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原理还是葡萄糖脱氢酶原理制成的血糖仪 , 都有一些干扰因素影响系统的检测准确度;不过只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日常保养维护 , 这方面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
反而需要注意的是由糖友自身(非操作因素)带来的误差: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 都会对血糖检测值造成影响 。 当糖友的血液中存在大量上述干扰物质时 , 测得的结果将不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反映实时的血糖水平 。

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
文章图片
3 ,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
因为医院的静脉抽血血糖值是可以用来进行诊断的“金标准” , 那么下面这个问题很多糖友就都比较关心了 , 即:我自己测量的指血血糖 , 跟在医院静脉抽血测量的血糖 ,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应用指南》指出: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 , 空腹时的检测数值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 ,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 。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 , 空腹时检测数值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 ,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与静脉血浆血糖较接近 。
也就是说:无论采用哪种校准方法的血糖仪 , 餐后的毛细血管血糖值 , 都不会与静脉血血糖值有太大的差异 。 因此对于那些主要监测餐后血糖的糖友 , 一款高质量的血糖仪完全可以让您比较准确的掌握自己的(餐后)血糖情况了 。

监测|《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摘要
文章图片
4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秉承个体化原则 , 根据糖友的实际需求确定监测的具体时间点和监测频率 。 对于监测的结果数据以及相应的饮食运动情况应予以记录 , 便于与医生一起分析、对后续治疗方案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