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盈科:让设施冬枣产业有标准可依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张盈科:让设施冬枣产业有标准可依
文章图片
近日 , 张盈科(左二)及其研究人员组织冬枣技术观摩活动(资料照片) 。
本报采访人员李妮
10月30日 , 大荔县范家镇营西村村民党李峰正在大棚里忙着修剪自家种植的5亩冬枣树 。 而他剪枝用的新标准 , 正是“陕西设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研究成果 。
“根据‘4-10-8’高光效树形修剪树枝 , 可以让树与树之间更通风透光 。 ”党李峰说 , “此外 , 我根据专家建议增施有机肥、喷药 , 第二年果子大小更匀称、表面光泽度更高 , 商品果比例提高了 , 每亩收益多了3000元至4000元 。 ”
全国设施冬枣产业面积约80万亩 , 其中陕西省有约45万亩 , 规模和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 。 在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盈科看来 , 设施冬枣产业还需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模式单一、生产技术不规范、商品率不高等问题 。 2017年 , 在陕西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 ,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导开展了“陕西设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这一项目 。
树形优化正是该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 张盈科和团队工作人员发现 , 原先广泛使用的树形枝条量过大、密闭遮光 , 导致枣树结果困难、病害发生情况较多 。 于是 , 他们着手探索更加适宜冬枣果实发育的树形 。
“我们试验研究出‘4-10-8’高光效树形 , 即每株留4个主枝 , 每个主枝留10个二次枝 , 每个二次枝留8个‘枣股’ , 确保每株枣树合理负载 。 ”张盈科介绍 。 经测算 , “4-10-8”高光效树形应用后 , 残次果率由8.4%降低到3.1% , 人工修剪费用由240元/亩降低到120元/亩 。
研究的精益求精还体现在对大棚的改进上 。 “原先的冬枣大棚主要是简易塑料大棚 , 棚体不高 , 棚面为双斜面 , 屋面角小于17度 。 ”张盈科介绍 , “这样的大棚 , 首先 , 棚体高度不能满足枣树生长发育需要 , 残次果率达30%以上 。 其次 , 棚型单一使得冬枣同一时间集中上市 , 造成低价竞争 , 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 。 ”
在2年多的时间里 , 张盈科及其团队不断研究、试验 , 对简易大棚进行了优化 , 示范推广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两种棚型 。 “别小看棚体的形状、结构的改变 , 仅仅是将简易塑料大棚升高2米 , 就能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 , 让顶层果晒伤、裂果等现象的发生率下降4.5% 。 ”张盈科说 , 此外 , 优化后的棚体提高了环境温度调控能力 , 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此外 , 张盈科和团队集成了保花保果、促早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四项关键技术 , 形成了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 制定了2项地方标准 , 指导陕西冬枣标准化生产 。
让好技术走出研究室 , 抵达田间地头 , 需要创新技术的推广方式 。 为此 , 他们建立了“标准引领、专家宣贯、新型经营主体示范、技术人员推广”的新型推广模式 。 在这一模式下 ,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导 , 大荔、临渭、澄城等县(区)农技、林业、果业部门技术人员为支撑 , 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技术员共同参与的上下协动的项目推广体系形成 。
张盈科:让设施冬枣产业有标准可依】据了解 , 2019年至2021年 , 陕西设施冬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在渭南等地累计推广12.2万亩 , 平均亩新增产值2.11万元 , 亩新增纯收益1.89万元 , 新增总纯收益23.05亿元 ,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