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产大闸蟹正在积极“出圈”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个头更大、味道更嗲……全国河蟹大赛涌现越来越多的本土选手
沪产大闸蟹正在积极“出圈”
沪产大闸蟹正在积极“出圈”
文章图片
大赛工作人员测量河蟹体长 , 并为它们称重本报采访人员陶磊摄
本报采访人员郜阳
北风渐起 , 河蟹正肥 。 今天 , 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如约而至 , 向申城市民和全国消费者又一次呈现大闸蟹盛宴和文化大餐 。 虽受疫情影响 , 仍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近90家单位选送的2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
每年这个时节 , 老饕们心里总会嘀咕:上海的蟹 , 能有阳澄湖好吃吗?作为全国蟹消费量当仁不让的第一大户 , 上海大闸蟹养殖面积却少得可怜 。 外有“强敌” , 自身缺少“先天优势” , 上海的大闸蟹产业 , 该“爬”向何方?来到举办了16年的全国河蟹大赛 , 采访人员多方探访 。
设立公式判“肥满度”
每年的蟹王蟹后 , 都会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 可你知道 , 什么样的螃蟹才能“加冕”吗?全国河蟹大赛的雏形在2004年就显现了 。 不过 , 那会儿还只是上海海洋大学举办的“邀请赛” , 为的是给养殖户间、养殖户和消费者间、科技人员和产业人员间搭建一个平台 。 “那时 , 雄蟹四两、雌蟹三两就属于大蟹了 。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坦言 , 当时评判养殖户水平的标准一是看肥满度、二是看整齐度——若“参赛选手”大大小小参差不齐 , 那养殖技术也堪忧 。 王成辉说 , 彼时就推出了含规格、标准差等因子的评判公式 , 由计算机“打分” , 评选“金蟹奖” , 十几年过去了 , 公式依旧科学 , 参赛的养殖户们也很信服 。
三年后 , “邀请赛”升级“全国赛” , 参赛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 主办方也引入对种质和口感方面的评比 。 “计算机打分85分以上才能成为‘金蟹’ , 而‘金蟹’奖的前30%才有资格进入‘最佳口感奖’的评选 。 ”王成辉笑着透露 。
在这位见证了全国河蟹大赛发展的资深教授看来 , 全国河蟹大赛有三大特点:参赛养殖户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十几家 , 到2015年前后的四五十家 , 如今报名的养殖户都稳定在百家左右;参赛“选手”质量高了——全国河蟹大赛简直是河蟹的“高考” , 打分非常接近 , 零点几分就得差好几个名次;各地对大赛重视度高——很多省市都是当地主管部门带队来参赛 。
做“大市场”的追赶者
早在20年前 , 上海已是最大的大闸蟹消费市场 。 近年来 , 全国平均每年约10%的成蟹最终“爬上”了申城百姓的餐桌 。
照理说 , 上海养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繁育 , “捞上来就能养” 。 也的确 , 自1968年长江口蟹苗在崇明北八滧首次起网捕捞利用 , 标志着我国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产业启动 。 可后来 , 上海的养殖产业似乎“跑偏了” 。 一直到本世纪初 , 上海还是以养殖扣蟹为主 , 也就是“小蟹苗” , 唯一饲养的本地成蟹只有崇明的老毛蟹 , 产量不高 , 还被人戏称“乌小蟹” 。
改变发生在2010年 , 上海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提出“把蟹养大”的目标 。 “刚开始大家都没什么信心 。 好在经过五年技术攻关 , 上海河蟹整体品质上了一层楼 , 养殖户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 ”王成辉回忆 。 再后来 , 越来越多涉农区开始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蟹品种“江海21” , 并逐步向市场推出各具特色的本地蟹 。 “松江的泖蟹、崇明的清水蟹 , 现在都很有名气了!”王成辉兴奋地说 , 上海河蟹产业也从以前崇明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崇明、松江、宝山、浦东四足鼎立 , 青浦、金山两翼协同的养蟹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