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栗香浓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孙婕妤文/图
江南栗香浓
文章图片
栗子
冬日 , 浙江杭州富阳老城区的原味栗子铺开始排起长队 。
开铺子的是夫妻俩 。 丈夫在后面一手把着锅 , 一手握着大铁铲 , 小巧玲珑的栗子在被熏黑的白石泥中肆意翻滚 , 不多时便香气四溢 。 妻子在前面称斤两 , 用小铲子往袋子里一铲 , 麻溜地往电子秤上一放 , 看那数字摇摇晃晃地还差一点 , 便笑着往里面多添几个 , 直到电子秤上的金额略微超过该付的钱 , 然后将红色的袋子从上往下一折 , 头也不抬地拎给客人 。
客人也是着急 , 不顾烫手 , 先从袋子里摸一个出来 , 顺着栗壳的纹理一捏 , 金黄的栗子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 , 像是从海平线下忽然跳出来的小太阳 。 “小太阳”入口甘甜 , 蹦蹦跳跳地与味蕾相磨搓 , 直到把它身体里的每一丝甜都散尽 , 才算完成使命 , 向食道滑去 。
江浙栗子种类繁多 , 有大有小 , 比如魁栗就是大型果 , 有时需切片才能入味 , 常用于板栗烧鸡 。 原味栗子铺用的往往是小型果 , 如口香栗、钱王栗等 。
关于小型栗 , 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传闻唐代以前 , 钱塘这边只有大栗子 , 没有小栗子 。 小型栗是有个叫钱镠的临安人无意间“种”出来的 。 相传 , 钱镠路过富阳金竹岭时 , 看到一批人正在打栗子 。 腹中饥饿的钱镠上前要栗子吃 。 可栗子树的主人见来人面容陌生 , 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 钱镠便笑着说:“不给栗子不要紧 , 请给我根栗树枝 。 ”树上打栗子的人听了 , 当即折了一枝三尺多长的给钱镠 , 钱镠随手一插 , 轻轻说了一句“钱塘转来吃栗子” , 就挑起担子走了 。 第二天 , 钱镠办事回来 , 只见昨天插的栗树枝上结满了胀鼓鼓的小栗子 , 立即摘了剥开吃 。 村民见状觉得十分惊奇 , 纷纷采来做种子 。 小栗子这才在钱塘这一带流传开来 。 之后钱镠成为大名鼎鼎的吴越钱王 , 这小栗子便被人叫作钱王栗 。
表妹老家在风景秀丽的马家坞 , 山坞里种着一大片钱王栗 。 小时候 , 栗子熟透了 , 表妹都会邀请我们去她家玩 。 栗子树高大 , 栗子生在树梢难以触碰 , 那包裹栗子的外壳坚硬无比还长满了刺 , 更是麻烦 。 爬树和打栗子成为我们这些馋嘴小孩子的必备技能 。 这两项技能都需要“快准狠” 。 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以脚攀枝 , 在树上站稳当了 , 再举竹竿往高处打 。 被打中的栗子扑簌簌地往下落 , 好像是在下青褐色的冰雹 。 打下来的栗子也不能直接用手捡 , 要用火钳夹 , 夹一个往竹篓里扔一个 , 直到满篓都是“小刺猬” 。
怎样快准狠脱掉“小刺猬”的外套 , 又不伤手 , 也有妙招:先把“小刺猬”像小山一样叠堆在一起 , 放个五六天 , 等它们裂开 , 再把它们平铺在水泥地板上 , 然后用洗衣服的棒槌用力敲打 , 我们所熟悉的暗红色小栗子才会从裂口滚出来 , 惹得瞧它的人口齿生津 。
晚上开始炒栗子 , 用的方法也很绝 。 先在栗子上划一个“十字架” , 然后放进高压锅 , 高压锅并不直接放煤气灶上 , 而是举在手里 , 用火的外焰不断炙烤 。 等香气溜进鼻尖时 , 才放下高压锅 , 再用小火焖上两三分钟 。 这样炒出来的栗子特别容易剥 , 尤其适合小朋友 。 等油亮的栗子出锅 , 大家便揣一兜子在怀中 , 一边赏深山冬景 , 一边摸栗子吃 。
种板栗、吃栗子的传统已经很久远了 。 《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 , 不在园圃之间 , 则行道树也 。 ”《左传》也说:“行栗 , 表道树也 。 ”宋代文人葛绍体在诗中说板栗“轻黄肉皱紫皮脱 , 细入微酣咀嚼中” , 将吃板栗时的颜色、滋味描述得淋漓尽致 , 而糖炒板栗的吃法正是源于宋代 。 1993年 , 仅富阳县(现杭州市富阳区)以“栗”命名的自然村就有7个 , 可见大家对板栗的热爱 。 现在 , 栗子糕、栗子粽、糖炒栗子、板栗烧鸡 , 板栗的各种吃法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