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治后无复发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治后无复发

文章图片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治后无复发

文章图片

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治后无复发
面痛(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 , 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 。 此病之痛极为难忍 , 且发作频繁 , 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 。 即使缓解仍易复发 , 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 , 治疗也较困难 。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 , 盖诸阳之会 , 皆在于面 , 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 , 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 , 言语饮食皆妨 , 在额与颊上常如糊 , 手触之则痛 , 此足阳明经受风毒 , 传入经络 , 血凝滞而不行 , 故有此证 。 ”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

病因病机


卫气不固受风 , 内因为思虑过度 , 忧愁不解 , 怒气难消 , 以致气郁化火 , 突受惊恐 , 心胆火动生风 , 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化风 , 风火上窜阳明经 , 筋脉掣挛 , 气血郁逆而导致面痛 。 面痛的特征是发作突然、呈闪电样、阵发性、时间短暂而疼痛剧烈 , 正是风火煽动的表现 。


面痛也可多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而诱发 , 表现为一侧性 ,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 。 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 , 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 。 发作常无先兆 , 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 。 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 , 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 。


目前 , 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 , 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 , 已超过95% 。 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 , 效果也大致接近 。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 , 一般也较为巩固 。 如果复发 , 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


治疗方法:神经干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 。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 , 或乳突尖前缘下5mm处 。 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 , 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cm 。


配穴:合谷 。 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

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 , 余穴据症酌选 。 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 , 取28号2.5~4cm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 , 分别刺入阿是穴和合谷穴 。 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 。 当刺中时 , 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 , 术者手中有轫性感 。 此时 , 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 , 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 , 频率不限 , 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 。 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 , 使面神经损伤后 , 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 。 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 。 每次针20~30min , 每隔5~7日针刺1次 。 一般针2~3次 。 如损伤浅表血管 , 针后可能出现肿胀 , 数日消退 。 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 , 休息1~2小时即恢复 。


疗效评价


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 , 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
共治110例 , 显效107例(97.3%) , 无效3例(2.7%) , 总有效率为97.3% 。 通过随访发现 , 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 , 最长有达28月的 。


穴位埋植:取穴
主穴:阿是穴 。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