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还抗肿瘤、抗溃疡、抗过敏

一味奇妙的中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还抗肿瘤、抗溃疡、抗过敏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温胃散寒、消食止痛,还抗肿瘤、抗溃疡、抗过敏

人们常常会说恋爱脑会“因为一个人 , 恋上一座城” , 然而 , 在中药的世界 , 却有发烧友会“因为一味药 , 闻名一座城” 。 比如 , 高良姜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 “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 , 故此得名” 。 按照陶隐居(也就是陶弘景)的说法 , 高良姜就是最开始出自高良郡的一种药用姜 。 那么 , 问题来了 , 高良姜是姜吗?高良姜不是姜 , 但高良姜是姜科植物 。 从药用植物学的角度来说 , 高良姜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 , 而药用部位是它的根茎 。
高良姜其实是一味药用历史十分悠久的中药 , 高良姜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 始载于《名医别录》[1
。 在《名医别录》里 , 对高良姜的药性是这样记载的 , “高良姜 , 大温 。 主治暴冷 , 胃中冷逆 , 霍乱腹痛”, 并将高良姜列为中品 。 从《名医别录》里不难发现 , 高良姜最初的用途主要集中在散寒、止痛、温胃 。 这与现代所记载的高良姜的主要用途不仅一脉相承的 ,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 那么 , 这个历经几千年历史的高良姜 , 在历代传承中 , 究竟有没有变革与创新呢?自然是有的 。

在隋唐时期的《药性论》中 , 对高良姜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 将高良姜的临床功效进行了分类 , 首先明确指出 , 高良姜可以治疗“腰内久冷 , 胃气逆、呕吐”的作用;其次 , 认为高良姜具有“治风 , 破气” , 以及治“腹冷气痛”的作用;最后 , 认为高良姜还可以“去风冷痹弱 , 疗下气冷逆冲心” , 以及治疗“腹痛 , 吐泻”的作用 。 从《药性论》中对高良姜的作用描述来看 , 高良姜除了《名医别录》中所表达的“散寒、止痛、温胃”作用之外 , 还提到到了祛风、破气、降逆止呕等作用 。
到了明代 , 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 , 高良姜具有“健脾胃 , 宽噎膈 , 破冷癖 , 除瘴疟”等作用 , 正是因为李时珍有这个描述 , 开启了现代中医临床中高良姜抗肿瘤的新局面 。 而后的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指出 , “高良姜 , 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 , 这里“祛寒湿”一语 , 算是点破了关键 , 古人曾有“千寒易去 , 一湿难除” , 然而 , 高良姜就可以寒湿同除 , 真可谓是经典良药 。 倪朱谟认为 , “老人脾肾虚寒 , 泄泻自利 , 妇人心胃暴痛 , 因气怒 , 因寒痰者” , 尤其适合使用高良姜 , 并且还进一步指出 , 高良姜“此药辛热纯阳 , 除一切沉寒痼冷” , 并且它的功效“与桂、附同等” , 由此可见 , 一味高良姜 , 治病大功效 。

高良姜这味中药 , 不仅单独使用效果良好 , 配伍使用也依然能够发挥更优的作用 。 按照《本草汇言》中记载 , 如果偏寒 , 可以与木香、肉桂、砂仁等中药一起配伍使用;如果偏热 , 可以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药等中药一起配伍使用;如果是脾胃虚寒 , 可以与人参、黄芪、半夏、白术等中药一起配伍 , “同行尤善” 。 不过 , 高良姜由于药性辛温 , 《名医别录》说的是“大温” , 所以 , 单独使用高良姜 , 剂量不宜太大 , 因为“辛热走散 , 必耗冲和之气” 。

从现代的中药学角度来看 , 高良姜药性辛温 , 归脾胃经 , 主要具有温胃散寒 , 消食止痛的作用 , 主要适用于脘腹冷痛 , 胃寒呕吐 , 嗳气吞酸等病症 。 但是在《本草纲目》的“附方”里 , 高良姜的临床用途却十分广泛 , 主要可以用于治疗霍乱吐利 , 霍乱腹痛 , 脚气欲吐 , 心脾冷痛 , 脾虚寒疟 , 妊妇疟疾 , 暴赤眼痛 , 风牙肿痛 , 头痛等疾病 。 当然 , 通过这些不难看出 , 高良姜其实还有更多药用功效亟待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