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胰腺健康 远离“癌中之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关爱胰腺健康 远离“癌中之王”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陈晶
11月17日是世界胰腺癌日 。 近年来 ,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 患者日趋年轻化 。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 , 因早期诊断困难 , 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 , 手术根治率低 , 治疗手段有限 , 预后极差 , 素有“癌中之王”之称 。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 , 我国胰腺癌年发病率约为4.29/10万 , 较15年前大幅升高 。 胰腺癌发病率升高的同时 , 其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 那么 , 面对它 ,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癌王”之称缘于诊断困难 , 治疗效果差
说起胰腺癌 , 首先要了解胰腺在哪里 。
“胰腺是深藏在人体左上腹最深处的重要器官 , 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 , 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 。 它是仅次于肝脏的人体第二大消化腺 , 兼具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外分泌腺分泌胰液 , 富含消化酶 , 可帮助消化食物;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激素 , 主要是胰岛素等 , 维持血糖稳态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虞先濬介绍 , 大家常说的胰腺癌 , 是指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变 , 即胰腺导管腺癌 , 占所有胰腺癌病理类型的95% 。 此外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也是胰腺恶性肿瘤的一种 , 但它多表现为惰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生长、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 恶性程度远不及胰腺导管腺癌 。 绝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80岁之间 , 老年患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年轻人 。 但近年来 , 胰腺癌的发病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
“胰腺是位于胃和脊柱之间、深藏于腹部深处的腺体 , 其解剖位置隐蔽 , 普通B超对胰腺小肿瘤的检出率低 , 因此常规体检很难早期发现胰腺癌 。 胰腺癌多起病隐匿 , 早期基本不会引起患者的明显疼痛 , 症状也不典型 , 只有到了晚期 , 长大的肿瘤压迫到周围神经才会引起癌痛 。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 , 丧失手术机会 , 导致胰腺癌预后差、确诊后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 。 ”虞先濬说 , 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 , 是胰腺癌被称为“癌王”的主要原因 。
早期发现这些症状 , 可提高存活率
“早期发现和诊断是胰腺癌治疗的关键 , 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后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 ”虞先濬提醒 , 首先 , 我们要明确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 在我国 ,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 , 即可认为存在胰腺癌患病风险:年龄超过40岁 , 且出现非特异性腹部症状;胰腺癌家族史;新发糖尿病 , 尤其是60岁以上患有非典型糖尿病或快速发展的胰岛素抵抗 , 且无家族史或肥胖症;慢性胰腺炎 , 特别是伴有癌前病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良性疾病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 尤其是切除术后20年;有吸烟史、饮酒史或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 出现上述症状和不适 , 应及时医院就诊
虞先濬介绍 , 目前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有:
肿瘤标志物 。 常用的有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CA125等 , 由于肿瘤标志物缺乏诊断特异性 , 肿瘤标志物升高对胰腺癌的诊断起提示作用 , 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明确 。
薄层CT 。 薄层CT是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方法 , 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 。
PET-CT 。 PET-CT可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和代谢负荷 , 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和评价全身肿瘤负荷 。
超声内镜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 , 已成为胰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
MRI、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筛查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