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一日为师 , 终身为父” ,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老师在世人心中地位之崇高 ,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师生 , 他们用真实的青春筑造着教育事业的根基 , 带着对家庭的责任扎根到祖国的偏远地区 , 如今“中师生”一词慢慢淡出 , 但在中国大地最需要夯实教育基础的那些年 , 他们是真真切切的留下最精彩那一笔的人 。
然而 , 关于他们一度火爆在问答里 , 争议最激烈的中师生工资水平如何了?他们也能如同年龄所呈现的阅历那样做到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吗?他们又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文章图片
怀揣梦想 , 砥砺前行
“中师生”少为人知 , 现在都是“某某师范大学(学院)”了吧 , 30多年前中国那十年的动荡过后 , 中国的教育百废待兴 , 中国民办教育团体能力有限 , 难扛起优化基层教育这个重任 。
于是 , 在中国迫切需要的情况下 , 中师生应运而生 。 当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 从全国各地的初中学校招收了一大批先进人才 。 这一批人才从初中直接进入师范大学就读 , 毕业后扎根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进行基础教学工作 。
竞争由此拉开帷幕 , 因为中师生条件优厚 , 国家给出的政策是大学师范的无需学费 , 国家给解决户口问题以及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 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后每月还会有补贴 。
文章图片
80年代的中国 , 农村建设时期 , 清贫家庭占多数 , 高考制度的严苛 , 家境的贫寒无疑是穷困家庭孩子求学路上的拦路虎 , 孩子上学半途而废回家务农的不计其数 , 这样的困境中应运出的中师生变成了寒门子弟的一点光 , 但这优越的条件无疑潜藏着一个严苛的考核 。
一场如同考状元的选拔拉开帷幕 , 先是以学校为单位 , 能报名的只能是学习名列前茅的同学才有资格报名 ,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被县区送入中师生队伍的都是寥寥的全县最优人才 。
当时更有流传说:去考大学的初中生都是没有考上中师生的 , 中师生的地位在当时每个寒门学子的心中是远超大学生不假的 。
文章图片
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基层 , 是那个年代基层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 , 他们众望所归不负国家所托 , 在那个条件最艰苦的年代撑起国家的基层教育 , 身兼数科的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
半生清贫 , 不悔的芳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他们如今从教已超30年 , 已是知天命的年纪 , 半生在教育事业上的耕耘奉献 , 青春的挥洒付出所留给他们的是什么?
依稀为曾经刚赢得“中师生”之名还依旧兴奋着 , 当年中师生的考取荣誉的象征 , 甚至有种光宗耀祖的中师生 , 在热闹的欢庆中迎来的是他们最自律的人生 , 在师范学校接受最为严苛的教育 , 面对全国基层师资的不足 , 他们需身兼多科 , 做基层最全能的教师 , 正值青春黄金年龄 , 他们越挫越勇学习全面的知识文化 , 学习为人师表的礼仪 。
文章图片
毕业了 , 他们如同国家培育出来的最优种子 , 被洒向了全国贫困偏远的大地 , 正是他们的自律带给全国教育事业的力量已被教育事业兴起这个事实笔笔记载着 。 如此受重的过程留给他们的是怎样的生活?现如今生活的怎样了?也许后面这些老师能给我们一个更清晰的情景再现 。
- 【中心医院·医者红】2022年湘潭市医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
- 实验室首次培育出肾上腺
- 宝宝的便便假如是这个颜色,一定要当即去病院
- 手握种苗资源 发展心中不慌
- 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建议了解下
- 医护“大白”当“主播”!广州方舱里开起了科普直播课
- 居家期间,如何“吃”出好身体
- 东北首个腹痛中心在大连成立
- 老年人怎么吃更健康?新版《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来了!
- 《中国酒庄分级管理》团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