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乡五常稻粱肥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稻乡五常稻粱肥
文章图片
稻乡五常稻粱肥
文章图片
□文摄于博
我在寻找一条河流 , 却一下子掉入一大片金色的稻海 。 我寻找的河流是条半截河 , 我掉入的大海是一望无际的稻海 。 对 , 半截河 , 全国以半截命名的河流很多 , 我要寻找的这条在五常市境内 。 五常是闻名遐迩的水稻王国 , 半截河 , 淹没在无边的金色田野之中 。
半截河 , 是一条小河 , 也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 在五常县城坐公交3线车 , 沿着雅臣路南行至终点 , 便出了五常县城 。 放眼望去 , 满目金黄 , 那是水稻的颜色 , 那是半截河子村乃至五常最美的颜色 。 这里是五常稻花香核心产区 。 半截河子村和五常市大米龙头企业——乔府大院紧紧相连 , 就坐落在这金黄色的稻海之中 , 像一艘巨大的船舶在劈波斩浪 , 扬帆远航 。
稻乡五常稻粱肥】稻海连天 , 不见半截河 , 风吹过 , 稻香扑鼻 。 抬头看 , 路边有一扇大门昂首矗立 , 上写“稻田公园”四个大字 。 信步走进去 , 成熟的水稻低头弯腰 , 随风摇摆 , 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游客 。 几十位农民分散其中 , 像个弄潮儿在稻海中游弋 。 他们正在挥镰收割 , 像个玉石匠人 , 把金黄的碧玉分割 。 又似巧手裁缝 , 为大地的衣服裁剪 。 收获后的水稻立在田中 , 像一个个惊叹号 , 又仿佛写给大地的诗行 。 稻田中间有一条水泥板路 , 路两侧树叶正红 , 他们风姿绰约 , 宛如给金黄的锦缎镶上艳丽的花边 。 稻海中有一座观稻亭 , 如同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 , 安详地向远方眺望 。 登上观稻亭 , 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 观稻亭南侧是一个小广场 , 广场上摆放着石磨、牛车的石雕造型 , 一道木制游廊架在稻田之上 , 曲回辗转 , 人们漫步其间 , 感受着田园风光 , 心旷神怡 。 游廊尽处 , 就是半截河子村 。
半截河子村的名字来源于其中的该村所辖一个自然屯——半截河子屯 。 半截河子屯始建于清道光26年 , 即1846年 , 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 因为屯子前有一条河流过 , 这条小河发源于屯子东的一座小山 , 与屯西不远处的八千二老壕交汇 , 所以这条河就叫半截河 。
不足2000米的半截河横亘在我的面前 , 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宽阔 , 那么深 , 它很文静 , 似乎带着点羞怯 , 它更像一条深沟 。 蜿蜒逶迤 , 一路从东山走下来 , 一点也不张扬 。 秋风把两岸的蒿草吹黄 , 河水也不多 , 只是盖住了沟底 。 半截河子村党总支书记杨德江说 , 这条河水灌溉着半截河子村大部分农田 , 雨季时 , 河水出槽 , 老杨用手一笔划 , 这里一大片全是水 。 半截河是半截河子村的功臣啊!杨书记感叹一句 。 这句话很简单 , 但是对半截河却充满了感激和深情 。
半截河清波荡漾 , 悠然地从屯前走过 , 不仅滋养沃土 , 灌溉农田 , 还可以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 同时为村民带来欢乐和希望 , 因为它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 。 没有水 , 一个屯子就缺乏灵气和生机 。
大凡建村立屯 , 都是看风水而行 。 这个风水不是迷信 , 而是村屯所处的地理位置 , 以有山有水为最佳 。 半截河子村不仅有水 , 而且还有山 。 除了半截河发源地的东山之外 , 屯子北还有一座杏花山 。 杏花山守护着五常南大门 , 也是半截河子村的“靠山” 。 有山有水 , 又和五常县城依偎 , 半截河子村即有城市的灯火又有山村的尘烟 。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边感受着现代化城市的浪漫 , 一边享受着田园风光的宁静 。 半截河子村如同一枚纽扣 , 系住生活的衣衫 , 一半是城市 , 一半是乡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