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尿液检查“五常”——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糖、胆红素

尿液常规检查是临床上一项基本检查 , 小小一管尿 , 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 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很多 , 其中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糖、胆红素等五项尤为重要 , 我称之为“五常” , 地位犹如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 。
下面 , 我来为大家对尿常规中的“五常”进行一一解读 , 看看它们有什么“实力” , 能够获此殊荣!
解读尿液检查“五常”——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糖、胆红素
文章图片
一、尿蛋白(PRO)
正常为阴性 , 用(-)表示 。
血液中的蛋白质 , 是大分子物质 , 血液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形成原尿之时 , 正常情况下 , 只有小分子蛋白可以通过 , 且95%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 。 因此 , 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 尿常规检查为阴性 。
异常:阳性(+)
尿蛋白阳性的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
并非所有出现尿蛋白的人都提示有疾病 。 有些健康人也可出现生理性蛋白尿 。 生理性蛋白尿多为一过性 , 停一段时间复查尿常规可能又恢复正常了 。
生理性蛋白尿又分为直立性蛋白尿和功能性蛋白尿 。
△直立性蛋白尿
尿蛋白在直立时出现 , 平卧后消失 。 常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 , 直立后肾脏向下移动 , 肾静脉被牵拉瘀血 , 出现尿蛋白 。
△功能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剧烈运动、过度寒冷、高温作业、精神过于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情况下 , 肾血管痉挛或者充血 , 有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 , 去除诱因后即可消失 。
生理性尿蛋白量较少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一般小于<1g/24h 。
2、病理性蛋白尿 。
当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 , 或者肾小球通透性升高(如肾炎) , 较多的蛋白质进入原尿中 , 超出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 再或者肾脏形成尿液之后 , 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进入了蛋白质 , 都会出现蛋白尿 。
1)肾前性: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 。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等 。
2)肾性:包括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及混合性蛋白尿 。
△肾小球性蛋白尿
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 。 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肾盂肾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
△肾小管性蛋白尿
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重金属损伤等 。
△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 。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药物肾毒性等 。
3)肾后性:尿液形成后再进入的蛋白质 。
肾脏形成尿液时 , 尿蛋白正常 , 但在排出到体外的过程中 , 一些疾病如泌尿道感染、尿路结石、乳糜尿等 , 会使蛋白成分进入到尿液中 , 导致尿蛋白阳性 。
解读尿液检查“五常”——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尿糖、胆红素
文章图片
二、尿白细胞(LEU)
正常为阴性 , 用(-)表示 。
升高为阳性 , 用(±~++++)表示 , 加号越多 , 代表白细胞越多 。
正常人的尿液中可有少数白细胞 , 显微镜下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白细胞通常少于5个白细胞 。 当尿液中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则为异常 。
尿白细胞增多通常表示泌尿系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 可存在于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附睾炎等疾病中 。
尿白细胞升高时 , 尿液中其他检查如细菌计数也会升高、亚硝酸盐可出现阳性 。
三、尿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