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 可能普通人眼里如破烂一般的破瓷碗、废铁块 , 在文物专家眼里 , 很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 家住重庆城口县高观镇的易老伯 , 今年已经60多岁 , 易老伯在村中以务农为生 。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 , 易老伯在自家菜地里除草的时候 , 意外挖出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金属物 。 擦掉金属物表面的泥土以后 , 易老伯发现金属物好像是一把短剑 。 虽然短剑没有剑柄和剑尖 , 但易老伯却想 , 短剑好歹也是金属材质 , 兴许能值几个钱 , 于是易老伯就将短剑带回了家中 。
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文章图片
回到家中后 , 易老伯顺手就将锈迹斑斑的短剑 , 扔到了屋子的角落里 。 过了一段时间 , 易老伯早就将自己捡到短剑的事给遗忘了 。 直到某天家中的菜刀坏了 , 易老伯才想起 , 自己捡到短剑的事 。 似乎短剑可以当作菜刀使用 , 于是易老伯就从屋子的角落里找出了短剑 , 并在磨刀石上将剑身上的锈迹打磨干净 。 短剑上的锈迹被打磨掉以后 , 竟然露出了三个像文字一样的图案 。 易老伯看了半天 , 也不认识短剑上面的字迹 。 之后易老伯又将短剑的一面 , 磨得特别锋利 , 当作家中的菜刀来切菜 。
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文章图片
易老伯捡到短剑的事情 , 很快就在当地广为流传 。 而关于这把短剑的来历 , 在当地也是越传越离谱 。 有人说这把短剑是明末清初 , 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使用的七杀刀 。 张献忠兵败以后 , 七杀刀才流落到了重庆 。 更有网友提出易老伯捡到的短剑 , 可能是清朝皇帝赏赐给臣子的随身佩剑 。 要知道清朝皇帝的佩剑 , 是不可能将剑身做得过长的 。 因为清朝皇帝的随身佩剑 , 沿袭自满族户外狩猎的习俗 , 满族入关以后 , 皇帝的佩剑更多是当作装饰物来使用的 。 如果真是清朝皇帝的随身佩剑 , 那这把短剑至少值100万 。
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文章图片
面对铺天盖地的传言 , 易老伯反倒很淡定 , 他仍然将短剑当作菜刀来使用 。 又过了一段时间 , 城口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易老伯的家中 。 文物工作人员见到易老伯捡到的短剑后 , 经过仔细的鉴定 , 发现短剑上铭刻的三个字是“青龙剑” 。 该短剑整体材质为红铜 , 做工一般且腐蚀情况十分严重 。 从工艺方面来看 , 短剑应该是制作于清朝晚期 。 该短剑并不是张献忠的七杀刀 , 也不是清朝皇帝的随身佩剑 。
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文章图片
虽然短剑本身价值并不高 , 但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和兵器的发展过程 , 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 在城口县文物工作人员的劝说之下 , 易老伯决定将短剑无条件上交给当地博物馆 , 易老伯希望自己捡到的文物 , 能够得到更好地保存 。 文物工作人员鉴于易老伯的大公无私 , 想要给予易老伯一定的经济补偿 。 但易老伯却拒绝了对方给予的经济补偿 。 无奈的工作人员只好颁发给易老伯一份荣誉证书 , 并买来了几把菜刀赠送给易老伯 。
重庆老人捡到一把“菜刀”,上刻三字价值百万?龙渊剑的秘密
文章图片
满族入关以后 , 清朝皇帝的随身佩剑几乎已经不具备战场功能 。 清朝皇帝的随身佩剑多是由造办处制造 , 皇帝除在特定场合佩戴外 , 更多时候只是用来赏玩或是作为礼品赏赐给文武大臣 。 清朝皇室出品的宝剑 , 虽然形状各不相同 , 是根据皇帝的喜好而定 。 但受到满族狩猎习俗的实用性影响 , 清朝的宝剑大多比例稍小一些 , 且略微有一定弧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