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疑致命,人类击败“老年痴呆”美梦又破灭了?( 三 )


但因为研发投入巨大 , 该药的定价高达每年5.6万美元 , 折合人民币约为40万元 。 作为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 这对家庭和医保支付体系 , 都是沉重的负担 。
美国临床与经济评价研究所(ICER)曾直接指出 , 该药的价格定在每年2500美元到8200美元 , 才有成本效益 。 至少需要降价85% 。
也就是说 , 阿杜卡玛单抗的定价这么高 , 实际的收益却微乎其微 。
与昂贵的价格相比 , 该款药收效甚微这样的评价 , 导致商业保险公司 , 不愿意为这款药买单 , 个人又无力支付 , 这些都导致这款药商业化道路受阻远 , 上市一年多时间销售额仍在百万美元级别 。
而对于一款研发投入巨大的重磅药 , 起码年销售额要达到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 , 企业才能收回成本 。 故而 , 阿杜卡玛单抗在上市半年时间后 , 就面临退市风险了 。
这也意味着 , 获批上市并非意味着就获得了成功 , 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 , 证明其有效、安全性可控 , 还是很难打开市场 。
对于具体产品来说 , 闯过了FDA这一关反而才是开始 , 市场的检验才是真正的挑战 。
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药物还有希望研发成功吗?
从Science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 , 实际上该患者的死亡是否与仑卡奈单抗有关仍然存在争议 , 有待进一步调查 。 按照FDA此前的承诺 , 在2023年1月6日前 , 他们需要就该药是否批准上市给出答复 。
这意味着 , 这个“烫手的山芋”又落到了FDA的手里 。 仑卡奈单抗是否会重蹈覆辙 , 仍未可知 。
攻破老年痴呆还可以期待吗?
从产业的角度看 , 无论仑卡奈单抗能否获批上市 , 阿尔茨海默病用药研究的“军备竞赛”都有白热化的趋势 。
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 。 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简称RhRMA)2018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 1998年至2017年间 , 仅全球33家药企 , 就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研发领域烧了6000多亿美元 。
这么多钱砸下去 , 表面上看仍一无所获 。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 , 人类已经在无限接近“攻克”阿尔茨海默病了 。
美国FDA药品审评研究中心临床药理审评部定量药理学审评室前主任、朗来科技CEO王亚宁博士曾在同写意直播间等多个行业交流活动上指出 , 虽然都叫Aβ药物 , 但是包括阿杜卡玛单抗、仑卡奈单抗 , 以及罗氏的Gantenerumab在内的药品已经是新一代的Aβ抗体药物了 。
这些药物与以往失败的药物相比 , 最关键的差别就是降低Aβ的“量”已经大大增加了 。 “量变足够大才能导致质变” 。 仑卡奈单抗的全球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 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早期清除淀粉样蛋白对减缓病症发展的好处 。 但如果考虑到同时服用抗血凝药物 , 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除了Aβ单抗赛道 , 在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上还有其他选手吗?
在Aβ单抗赛道上 , 除了渤健、卫材、罗氏 , 还有礼来、恒瑞的管线尚无定论 。 此外 , Tau蛋白药物、基因疗法等临床试验 , 也都在推进中 。 在先驱们纷纷折戟、受挫之后 , 礼来的Aβ抗体药Donanemab就成了下一个“希望之星” , 目前该药三期临床正在进行中 , 预计2023年初将有分晓 。
对于企业来说 , 阿尔茨海默病用药研发就像一场极限挑战 , 哪怕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 , 但广阔的市场 , 使得巨头们宁可白白烧钱 , 也不肯放过任何可能性 。 如果错失机会 , 就会丧失广大市场 。 更糟糕的是 , 对手可能占领这个战场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 , 至少跨国巨头们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赛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