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

“集体焦虑、气血淤堵”的时代 , 机体、脏腑都在内卷 。 若水堂陈皮的意义 , 在其深得“通达”、“调和”之性 。
“药、食、茶同源”的新会陈皮 , 近年持续热络 。 但市面上鱼龙混杂 , 消费者如雾里看花 , 很难选到道地的新会陈皮 。
我们采访到若水堂陈皮负责人成寅 , 了解到一些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
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
文章图片
若水堂陈皮(广东新会陈皮百年商号 , 已有138年历史) , 早年曾被霍英东先生称为“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陈皮” 。 其道地性的“母树原种”陈皮受到藏家认可 。
(一)以“通”为补
作为“南药之首” , 新会陈皮素有“化滞祛湿之性、通达调和之德” 。
贵比黄金、与人参齐名——这是岭南人眼中的陈皮 。 人参纵然名贵 , 道地新会原种老陈皮更有广泛、实在的妙用 。
陈皮虽不似人参能补气 , 却能调气、理气 , 行气、通气 。 气行则血通 , 气血通畅 , 病已去大半 。
气血不通 , 一味进补 , 必无法通达运化 , 补有何益?
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故陈皮之性 , 在“以通为补”、“通即是补” 。
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
文章图片
现代人肥甘厚味、能量过剩;湿气重重、气血瘀滞 。 正可健脾运化、疏通气机 , 这正是陈皮之所长 。
(二)、前人之述
陈皮之功 , 历代本草、名家著作不吝笔墨 , 多有阐扬:
李时珍《本草纲目》:
“补脾胃、理肺气” 。
元李东垣:
“夫人以脾胃为主 , 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 , 陈皮之功具其首焉 。 ”
(若水堂注: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肺主一身之气 , 司呼吸、朝百脉 。 陈皮入脾、肺二经 , 理气和健脾 , 是陈皮基本价值 。
南朝陶弘景:
“陈皮疗气大胜 。 须陈久者良 。 ”
(若水堂注:陶弘景 , 456-536 , 南朝齐、梁时道士、医药学家 。 )
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
文章图片
李时珍《本草纲目》:
“(陈皮)破癥、瘕、痃、癖 。 ”
(若水堂注:癥、瘕、痃、癖 , 中医泛指腹中或脏腑中的积聚、肿块 。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同补药则补 , 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 , 同降药则降 。 但随所配而补泄升降也 。 ”
(若水堂注:陈皮可调和诸药 , 与别的药物调和、配伍 。 陈皮的两大功效 , 一是行气、二是健脾 。 “行气”则引导药物归经、“健脾”则加强运化吸收 。
比如搭配人参可以增强补气;搭配大黄则可以增强攻下;放大所配药物的功效 。 如果担心某一剂药“药力不逮” , 都可以加陈皮来助力 。 )
(三)、分类归经
青皮、二红皮、大红皮、冬后皮这四类陈皮 , 其性味、归经、功效并不相同 。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一体二用 , 物理自然”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若水堂陈皮品鉴(10):“通”即是“补 ”
文章图片
青皮色青 , 味甘、辛、微苦 , 微寒 。 入肝、胆二经 , “疏利肝邪”、通肝、胆之气;
了解“青皮”相关内容 , 请阅读《陈皮的鉴别(3):青皮》
二红皮与大红皮甘、辛 , 温 。 二红皮香浓 , 偏于理肺气;大红皮味甘 , 偏于健脾胃;
冬后皮 , 冬至之后尚能凌寒挂果 , 性热 , 温肾通气 。
(若水堂注:上述陈皮的分类及功效 , 仅适用于若水堂原种 。 驳枝嫁接皮、外地橘皮并不适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