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

浅谈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
文章图片
作者|梦幻今朝
整理|药研
一、细菌内毒素概述
细菌内毒素是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 当细胞死亡或自溶后便会释放出内毒素 , 如果被大量注射进入血液时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反应——又叫“热原反应” 。 因此 , 在注射剂中需严格控制细菌内毒素 。
二、如何制定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度
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度制定思路:
①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公式L=K/M计算得出限度 , 其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 , K为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 , M为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
②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925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要求;
③查找各国药典(如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典)以及进口注册标准收载的该产品细菌内毒素要求 。
综上 , 选择最严格的细菌内毒素要求作为本品的限度值 。
三、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带入途径
(1)原辅料本身的细菌内毒素
在注射剂中细菌内毒素贡献占比最大 , 需要根据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来计算控制原辅料的细菌内毒素 。
(2)直接接触产品的内包材
直接接触产品内包材如西林瓶、胶塞、安瓿等 , 在生产使用时会要求除去细菌内毒素并进行验证 , 验证标准是内毒素能够降低3个log值 。 在产品细菌内毒素贡献占比较小 。
(3)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
按照GMP规定对生产时所有接触药品的工器具等需按照要求进行清洗 , 并用适宜的方法除去细菌内毒素和灭菌并进行清洗验证 。 在产品细菌内毒素贡献占比较小 。
(4)保存时间
药液在配制生产中有可能微生物会增长进而引起细菌内毒素增加 , 因此需要对生产时限进行考察并进行验证 , 还有药品在稳定性放置期间也有可能使细菌内毒素增加 , 也需进行考察 。
综上 , 在药学研发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控制原辅料带入的细菌内毒素 , 其他带入途径可按照现行GMP要求在生产中进行控制 , 原辅料带入的细菌内毒素越低 , 成品的细菌内毒素就越低 。
四、对于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度较高的产品如何控制
对于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度较高的产品来说 , 我们采取产品组分的贡献结合生产线的贡献来综合评估控制策略 , 其中原辅料贡献占比最大 , 我们会通过产品的细菌内毒素计算控制原辅料的细菌内毒素 。
如假设某注射剂产品规格为4ml:10mg , 制定的产品细菌内毒素是80EU/ml , 其单支处方组成如下:
浅谈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
文章图片
对于注射用水可以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细菌内毒素为0.25EU/ml , 盐酸和氢氧化钠分别为强酸和强碱会破坏细菌内毒素 , 不需进行控制 , 氯化钠和抗氧剂细菌内毒素可结合辅料供应商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 可控制为5.0EU/g 。 对于原料药来说 , 可用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减去辅料、内包材、工器具贡献的细菌内毒素得到 , 因此 , 一般会控制原辅料的细菌内毒素贡献值低于产品的细菌内毒素 , 如本品最大可控制原料药细菌内毒素为31EU/mg , 可有效降低制剂中细菌内毒素超标的风险 , 各组分的细菌内毒素控制水平如下表:
浅谈化学药品注射剂细菌内毒素
文章图片
综上 , 控制原辅料带入的细菌内毒素进而控制成品的细菌内毒素水平 。
五、对于注射剂细菌内毒素限度较低的产品如何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