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四 )


3.传染源: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包括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 相比其他变异株 , 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潜伏期明显缩短 。 针对潜伏期的综述表明 , 原始株潜伏期为4~8d , 中位潜伏期为5.5d;Delta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4d , Omicron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为3d[35] 。 关于恢复期感染者传染性的证据 , 研究认为当恢复期的感染者核酸Ct值≥35(Ct值代表人体内病毒含量的多少 。 Ct值的数值越大 , 代表病毒含量较少 , 传染力越弱;反之 , 传染力越强) , 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 , 没有传染性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也明确了以核酸检测Ct值为判断依据进行管理和密接判定的原则[36] 。 总之 , 恢复期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需要根据其Ct值的大小判断 。 值得注意的是 , 目前已有来自29个国家的400多种动物感染了新冠病毒 , 包括宠物、野生动物和家畜等 。 与原始株和Delta变异株相比 , Omicron变异株的宿主范围更广 。 除了原始株的宿主外 , Omicron变异株还能与果子狸、啮齿动物、多种蝙蝠以及一些刺猬的ACE2受体结合[37] 。 一项对Omicron变异株起源的研究发现 , Omicron变异株的祖先大致于2020年中期由人类传到家鼠 , 在家鼠中经历一年多的进化 , 于2021年底回传人类[38] 。 由此可见 , Omicron变异株可从人类传播到动物宿主 , 然后再实现从动物到人类的溢出 。 人群大流行中 , 新冠病毒由人类传给动物 , 受感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 值得进一步观察 。
#****#34.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新冠病毒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 ,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36] 。
室温下 , 新冠病毒传染性可在塑料或不锈钢表面保持3~4d , 而在4℃的情况下传染性可保持长达14d 。 研究表明 , 新冠病毒在-20℃储存后 , 将比在4℃环境下更具稳定性和传染性[39] 。 既往我国多次出现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新冠肺炎病例 , 提示新冠病毒有可能通过冷链物流传播 。 与原始株和其他VOC相比 , Omicron变异株更具稳定性 , 室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 。 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上的研究表明 , 在气温为25℃ , 相对湿度为45%~55%的条件下 , Omicron变异株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h , 在人体皮肤模型表面可以存活21.1h , 对于原始株则分别为56.0和8.6h[40] 。 此外 , 在21~22℃实验室环境中 , BA.1可在不锈钢、聚丙烯塑胶片以及玻璃等光滑表面上稳定存活超过7d , 在面巾纸、打印纸等多孔、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 , BA.1可保持30min的传染性[41] 。 我国珠海市对Omicron变异株聚集传播案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进口假牙和牙膜可能是疫情的源头[16];类似地 , 我国北京市也报告了可能由北美邮寄文件导致的Omicron变异株聚集传播案例[42] 。 上述研究均提示Omicron变异株及其亚型极有可能通过非冷链污染物体的媒介进行传播 。
一项模型研究揭示了Omicron变异株经气溶胶媒介传播的风险[41] 。 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有更高的病毒载量 , 加之Omicron变异株更高的传染性 , 大大增加了其经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 模拟研究显示 , 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有较高概率排出高浓度的病毒 , 且办公室、餐厅、歌舞厅和公共交通中的大多数情况都难以通过正确佩戴外科口罩达到对Omicron变异株的有效防护 。 提示气溶胶这一传播媒介在Omicron变异株传播中的重要性 , 值得关注和警惕 。
四、
针对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疫苗
Omicron变异株具有显著的免疫逃逸和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 , 针对原始株设计的新冠病毒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果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备受关注 。 此外 , 在当前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 , 既往感染与疫苗效果的叠加效果如何也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