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廖春晓,王波,吕筠,李立明.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11):1691-1698.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20929-00829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廖春晓,王波,吕筠,李立明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为全球流行的优势株 , Omicron变异株不断出现新的亚型 , 且携带更多的突变位点 。 与原始株和其他值得关切的变异株相比 , 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 Omicron变异株致病性和毒性减弱 , 免疫逃逸能力陡增 , 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 更易通过物体表面和气溶胶媒介进行传播 。 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 , 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 , 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 。 本文重点梳理Omicron变异株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 , 以期为Omicron变异株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关键词】Omciron变异株;免疫逃逸;致病性;流行病学;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前言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发的新冠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仍在全球蔓延 。 截至2022年10月2日 , 全球累计感染人数超6亿 , 死亡人数超650万[1] 。 新冠病毒持续进化和变异 , 先后出现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Delta(B.1.617.2)及Omicron(B.1.1.529)变异株 。 B.1.1.529变异株最早于2021年11月在南非检出 , 该变异株具有大量的突变 , 传播速度快 , WHO根据新冠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的建议 , 将B.1.1.529列为值得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sofconcern , VOC) , 并命名为Omicron变异株[2] 。 Omicron持续变异 , 不断出现新的亚型 , 主要包括BA.1 , BA.2 , BA.3 , BA.4和BA.5亚型及其后代谱系 。 Omicron变异株不同亚型特征的比较见表1 。 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及其亚型的病原学特点、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的保护效果方面进行综述 , 以期为Omicron变异株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一、
Omicron变异株病原学特点
1.遗传变异:
Omicron(B.1.1.529)变异株来自B.1.1谱系 , 为新冠病毒的进化支系之一 。 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进化树来看 , BA.1、BA.2和BA.3属于Omicron变异株不同的进化分支 , 而BA.4和BA.5则是在BA.2的基础上进化而来 , 由于其遗传变异的相似性 , 经常把BA.4和BA.5合并称为BA.4/5[3] 。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 , 主要依靠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domain , RBD)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 , ACE2) , 并与之结合感染宿主细胞 。 刺突蛋白是唯一修饰病毒粒子表面的病毒蛋白 , 也是自然感染和疫苗设计的主要抗原靶标[4] 。 与原始株相比 , BA.1在刺突蛋白中含有34个突变 , 这些刺突蛋白突变会引起其病毒学特征的改变 , 如复制能力和毒性降低 , 传染力增强[5] 。 随后的Omicron变异株亚型均保留这些突变 。 研究显示 , BA.1和BA.2由于E484A和H655Y突变 , 导致利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的能力下降;S375F和H655Y突变降低了刺突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性 , 影响病毒入侵能力从而导致其复制能力减弱[5] 。 BA.4/5与BA.2相比增加了L452R、F486V和R493Q突变 , 其中L452R突变是此前Delta变异株的重要突变位点 , 有利于病毒躲避针对RBD2类和3类区域的抗体 , 是导致高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突变位点之一[3] 。 此外 , BA.4/5携带的F486V突变还有利于逃逸针对RBD的1类和2类抗体 , R493Q回复突变又增加了RBD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 , 进而提高了BA.4/5的适应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