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诺奖榜单,中国人占几成?

诺贝尔奖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创立于1901年 , 作为享有盛誉的国际奖项 , 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及和平等学科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 。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 而2022年度诺贝尔奖正式颁奖典礼就于今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 。
五十年后的诺奖榜单,中国人占几成?
文章图片
2022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以来 , 中国三学者获颁诺奖
据文献数据统计 , 1901年至1940年间 , 德国和英国包揽了诺贝尔奖的绝大部分名额;从1941年起到2018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获奖人数迅速增长 , 美国尤为突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 ,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比全球获奖人数的50%以上 。 【1】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 , 如今日本接连拿下19个诺奖奖牌 , 平均一年一项诺贝尔奖 , 成为全亚洲获奖最多的国家 。
五十年后的诺奖榜单,中国人占几成?
文章图片
诺奖获得人数排名前十的国家(数据来源于:趣味数据)
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十四亿人口 , 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的120年间只有3位学者以中国公民身份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面对差距 , 我们不断追赶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中国难摘诺奖的原因 。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曾经分析说:“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不多?那要看中国五十年前的科研是什么样子 。 ”
五十年后的诺奖榜单,中国人占几成?
文章图片
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分析视频
回看上世纪50年代 , 新中国成立 , 百废待兴 , 科技研发领域的建设刚刚起步 。
由于从零开始 ,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条件恶劣 , 缺乏技术手段、缺少货源资金;此外 ,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 , 与俄关系恶化后 , 我国国家建设曾一度陷入“三年困难时期” 。
即便如此 , 中国科学家在此阶段屡次突破极限 , 实现“两弹一星”战略目标、成功发射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 , 也初步在生物医疗领域投入资源建设 , 并于1965年成功实现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
然而当我们从时间维度上反观诺贝尔奖 , 以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
1972年 , 我国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 , 时隔43年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 , 英国罗伯特·爱德华兹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 , 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 当时饱受争议 , 时隔32年于201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 , 瑞典人斯万特·帕博致力于研究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 并完成了尼安德特人基因测序 , 时隔38年于202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不难发现 , 每年一度的诺奖并不直接颁给本年具有重大贡献的人 , 绝大部分得主在成果或理论提出后必须经受住多方的质疑和反复的验证之后才会获此殊荣 , 这也正是诺贝尔奖的一大特点:存在时间跨度 。 正如21世纪日本诺贝尔自然科学等奖项获奖人数的爆发性增长 , 其实对应的是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研究成果 。
科学家的成果问世到正式获奖 , 相隔时间大多在20-50年之间 。 这也进一步印证:20-50年前所做出的优异研究成果极可能作为如今获得诺贝尔奖的凭证和原因 。 那么 ,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高速上升背景下 , 换个角度推测:我国学者近些年做出的学术创新成就是否也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拿下诺贝尔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