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抑郁症屡见不鲜,少年“心事”如何解?医生支招→

近年来,青少年因抑郁症而导致悲剧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部近期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采访人员从仙岳医院获悉,到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的孩子,抑郁占比高达60%,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儿童青少年抑郁高发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十分关键。
调查数据 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以前来就诊的孩子多动症较多,这几年情绪障碍的孩子多起来,尤其是抑郁。我一天接诊60多个孩子,其中抑郁占到60%。”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李韵告诉采访人员,以前来咨询抑郁的孩子,最小也是初中生,后来小学三四年级的也有了,现在甚至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来看抑郁。
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今年,首份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调查报告出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在世界范围,这个数字也相对较高。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和重度抑郁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6%。
李韵自己的专业团队也联合部分中学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显示,在初中生群体中,初二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等负性情绪,高达36.4%。
李韵介绍,在中学生群体中,引发抑郁的因素主要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小学生则多与养育方式有关,有的小学生比较胆小,或过度担心、焦虑,容易发脾气,不想上学。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关系已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三代之间的冲突导致家庭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李韵认为,“双减”之后,因学业压力、亲子冲突等因素引发的抑郁是否会减少,还有待观察。
典型病例 失眠玩手机成绩下滑,女孩自残想自杀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到仙岳医院咨询抑郁的孩子明显增多,教育部门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提升。“我们接诊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学校问卷筛查出来,在老师建议下前来就诊的。也有一部分是孩子自己想来看病,或向老师倾诉后,老师强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找医生。”李韵表示,家长主动想带孩子来求医的很少,“孩子们的求医过程往往比较艰苦。家长起初认为,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自己调节调节就好了,症状持续了半年、一年,发展到厌学、自残,家长实在搞不定了,才带到医院咨询。有的父母是带孩子到医院咨询亲子问题时,医生才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李韵|抑郁症屡见不鲜,少年“心事”如何解?医生支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诊断出抑郁,父母往往难以接受,第一反应是“否定”,坚持认为只是亲子沟通问题,或是暂时的青春期叛逆。有的家长对李韵说:“医生,你别跟孩子说他抑郁,他就是装的,为了逃避学习。”对此,李韵的观点是:不管孩子是不是装的,他的情绪确实出现了问题,即使“是装的”,也是他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说明他的状态需要改变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