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文章图片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 CVST)是一种少见但并发症较严重的颅内静脉系统疾病[1, 2] , 发病率为3~4/100万[3] , 多见于50岁以下人群 , 包括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孕妇等 , 男女比例约为2∶3[4] , 多以亚急性起病[5] 。 CVST病因复杂 , 并且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 尽管多种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使其早期确诊率有所提高 , 但在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管理方面并无明显改善 , 仍有约12%的患者预后较差[6];此外 , 抗凝、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出现 , 使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 , 研究表明多种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脑实质病变、再通及侧支循环[2,4,6, 7, 8] , 为临床精准治疗及预后管理提供帮助 。
目前国内外关于CVST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 , 而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CVST预后的相关研究较少 。 因此 , 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1 CVST预后的影响因素
国际脑静脉/静脉窦血栓试验(international study on cerebral venous and dural sinuses thrombosis , ISCVT)[9]对624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颅内出血[10]、新病灶形成或旧病灶的恶化等是CVST预后不良的因素;Kowoll等[11]提出脑实质病变产生的占位效应是CVST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Farrag等[12]对21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提出静脉窦血栓的再通程度及侧支循环越差 , 患者头痛的比例越高 , 持续的时间越长 , 发作的次数越多;Rezoagli等[6]对508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最初几个月内即发生再通 , 且部分或完全再通与良好的预后独立相关 。 因此 , 笔者认为脑实质病变、再通及侧支形成与CVST的预后相关 , 且这些征象均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及评估 。
2 CVST预后的影像学评估
2013年CVST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提出:①内科治疗后病程持续进展或有血栓扩大迹象、临床症状提示复发的CVST患者 , 应早期随访并行CT静脉成像(CT venography , CTV)或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 MRV)检查(I类 , C级证据);②病情稳定的CVST患者 , 应在确诊3~6个月后复查CTV或MRV , 以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Ⅱa类 , C级证据)[13] 。 近期研究发现 ,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 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 SWI)也可用于CVST的随访及预后评估[3,14, 15, 16] 。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影像学检查在CVST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2.1 脑实质病变
CVST继发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及脑出血 。 一方面颅内静脉压力升高 , 引流的侧支通路不足导致脑组织水肿;如果静脉压力持续升高则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水肿 , 脑灌注继续减少 , 最终发展为静脉性脑梗死 。 另一方面静脉压力增高 , 静脉瘀滞 , 血脑屏障破坏 , 红细胞渗出形成瘀点状出血 , 最终可发展为颅内出血 。 如果在脑水肿或颅内出血之前建立充分的侧支通路或发生再通 , 则脑实质病变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17] 。
2.1.1 CT
CT对CVST脑实质病变的检出可分为三类:①静脉性脑梗死:见于10%~50%的患者 , 包括出血性(多灶出血、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及非出血性静脉脑梗死 。 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常导致双侧丘脑非出血性梗死 。 ②弥漫性脑肿胀及裂隙样脑室:特异性不高 , 常继发于静脉瘀滞 , 平扫CT表现为脑实质弥漫分布的低密度 , 可伴有占位效应 , 导致脑室变小 。 ③局灶状强化:是CT增强扫描的常见征象之一 , 提示梗死灶的异常灌注[18] 。 CT对颅内出血显示敏感 , 但对梗死及水肿的显示均无MRI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