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心脏病医院张波:刀尖上的行者,生命中枢的卫士

采访人员安臻
紧急手术 , 毫米间为患者拆除脑中“炸弹”
“这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患者情况十分危急 , 若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就会危及生命了 , 需要立即实施手术……”
今年5月的一天 , 57岁的刘阿姨突然出现爆炸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的情况 , 并且症状愈演愈烈 , 家人见状紧急送往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 。 被送到医院时 , 刘阿姨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 在急诊科医生施予急救稳住了生命体征后 , 通过颅部CT扫描显示发现 , 刘阿姨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接诊的脑科中心主诊专家、副主任医师张波结合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 , 对刘阿姨的情况做出了诊断并随即开始准备手术 。
日照心脏病医院张波:刀尖上的行者,生命中枢的卫士
文章图片
情况危急 , 生命不等人 ,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开始 。 在医院的脑科中心、影像科、检验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配合下 , 刘阿姨在30分钟内完成了急救及术前相关检查并被送至手术室 。 术中 , 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刘阿姨颅内有2个动脉瘤 , 需要施行动脉瘤栓塞术 , 手术台上 , 脑科中心的“拆弹专家”张波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博弈 。
日照心脏病医院张波:刀尖上的行者,生命中枢的卫士】手术过程中 , 张波需要将如头发丝般细的弹簧圈通过微导管传送至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处 , 等弹簧圈到位后 , 再细致地填塞住动脉瘤破口及整个瘤腔 。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 , 张波主任成功为刘阿姨的颅内放置弹簧圈栓塞两个动脉瘤 , 排出了颅内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
在所有介入手术类型中 , 脑部的血管介入手术是难度和风险最高的 。 人的脑内血管十分纤细 , 手术实施过程中可操作的范围只有几毫米 , 同时动脉壁薄如蝉翼 , 稍有不慎便随时有破裂风险 , 而且血管周边都是脑组织 , 出现失误就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伤 。 而像这样“刀尖上行走”的手术 , 便是张波的日常工作 。
数千日夜的积累 , 终得面对病情的从容
当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病变时 , 目前对身体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 便是导管介入手术 。 从患者肢干的动脉引入一根一米余长的导管 , 顺着血管直达病灶 , 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 在导管通往病灶的过程中 , 并没有摄像机提供真实影像予以参考 , 设备操作的医生全凭血管造影和经验 , 判断导管接下来的前进方向 。 而这需要医生对于人体血管及其周边组织的解剖结构了熟于心 , “对于人体结构的掌握 , 只能依靠不断的积累 , 别无他法 。 ”
日照心脏病医院张波:刀尖上的行者,生命中枢的卫士
文章图片
要使导管能在毫米粗细的血管间通过 , 这十分考验医生对器械操作的熟练度和手的稳定性 。 除了导管介入手术外 , 脑部显微外科手术因为操作空间狭小 , 手上动作十分细微 , 医生往往一个姿势会保持很长时间 , 为此张波在日常中都在刻意去训练自己手部的控制 , 让自己胳膊悬空长时间保持不动 , 来习惯这样一种姿势的状态;张波还会用钻头磨蛋壳同时保证蛋壳内膜不破损 , 来训练控制的精准度 。 在他的的电脑里 , 总是有一份打开的学术论文 , 只要是闲暇时间他就会拿来研究 。 “在手术台上 , 医生只有处于一种自信和放松的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 ”张波说 , 而为了达到这种放松的状态 , 就需要以大量练习为基础 , “对于神经、血管还有肌肉的结构 , 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锻炼以及获取直至化成自己的本能才能进行手术 , 这也是面对各种复杂病情的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