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尽量晚点阳……不然,患者怎么办?”听上海医护说说这些天( 二 )


“作为‘大管家’ , 科室里的工作都要一一跟进 , 而且也都在我身体承受范围内 。 每个人感染后的机体反应不一样 , 所以我的情况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 如果‘阳’了 , 还是建议大家多休息、多喝水、多补充优质蛋白 , 抱着积极的心态 , 这些都有助早日康复 。 ”李敏说 。
03
“就想快点回到岗位上”
范颖(仁济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12月17日 , 范颖在加班时突然觉得人不太舒服 , 她感觉自己“中招了” , 立马测了抗原 , 意料之中“两道杠” 。
“一天之内体验了‘冰火两重天’ 。 刚开始整个人冷到发抖 , 烧上来了又觉得自己像在火炉里 , 头痛欲裂 。 ”范颖量了体温 , 39.5℃ , “感觉当时有点糊里糊涂 , 都看不太清体温计上的量度了 。 ”
范颖在急诊科工作了31年 , 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很有经验 , 她立马服用了对乙酰氨基酚和散利痛 , 大量喝水、充足睡眠 , 人出了一身汗 , 症状逐渐缓解 。
“那两天没胃口 , 但我还是逼着自己吃东西、喝牛奶 , 补充蛋白质 , 想快点提高自己的抵抗力” 。 范颖心急着恢复体力 , 因为急诊正面临着“战斗性减员”与“工作量攀升”的矛盾 , 她想早点回到工作岗位 。
12月20日 , 上海各医疗机构对门急诊患者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 医疗机构的就诊高峰也随之而来 。 12月21日 , 仁济医院急诊就诊人数达1100余人次 , 是往日的1.8倍;留观病人数达145人 , 是往常的两倍;平均每天接120余辆救护车 , 也达到往常的两倍 。
与此同时 , 急诊的医护接连“倒下” 。 范颖说 , 急诊共150名护士 , 目前已感染新冠的护士约占40% , “所以我要快点回去!”
“走廊里躺满了病人 。 恍惚间又回到了上半年封控期间 。 ”已回到工作岗位的范颖说 , 急诊病人中 , 发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占了60-70% 。
“我希望自己尽量晚点阳……不然,患者怎么办?”听上海医护说说这些天
文章图片
有人倒下了 , 就要有人顶上 。 除了每天抢救危重症病人 , 范颖还负责协调整个急诊科护士的排班 。
“几乎每天都有护士‘阳’ , 排班人员每天都要更新 。 当然也有医护一直撑到最后 。 有护士顶着38.5℃的高烧 , 没来得及跟我说 , 一个夜班就接了37辆救护车 , 全靠意志力 。 也有医生 , 全家都‘阳’了 , 他还坚守在急诊收治病人……”
为降低急诊医护感染速度 , 保证人员不骤然减少 , 急诊内 , 除了空气消毒机 , 医护人员每4小时更换隔离衣、防护面屏、N95口罩 , 每小时用消毒湿纸巾擦拭物体表面 , 降低气溶胶的传播 。
好在第一批感染的医护中 , 已有人开始返岗 , 这让范颖很感慨 , “也许这场仗正要开始 , 但大家都相互理解 , 很多‘阳康’后马上要求返岗 。 ”
04
十几天来只回过两次家 , 她说现在的自己像一个陀螺
黄颖(仁济医院发热门诊护士)
这十几天 , 黄颖只回过两次家 。 黄颖是仁济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 , 除了收治病人 , 她还负责着协调工作 。 “几乎每天都有医护‘两条杠’ , 几乎都是家庭同住人有‘阳’而感染 , 我希望自己尽量晚点‘阳’ , 错开来 , 让大家缓一缓 。 ”
“每天分流‘扑出来’的病人;安抚病人的焦虑情绪;指导‘外援’穿脱防护服;有时人手不够自己要顶上去收病人;如果半夜病人出现状况 , 要去及时协调解决 。 ”黄颖说现在的自己像极了一个“陀螺” 。
693、729、805……连日来 , 仁济医院发热门诊量日日攀升 。 就诊病人中 , 新冠阳性患者占大多数 。 在12月20日上海发布“门急诊不再查验核酸”的规定前 , 所有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都需要当场检测抗原或核酸 , 当时检测出的阳性率最高达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