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在凤凰山脚下
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
乍看之下不甚起眼
走近之后 , 哦豁 , 不得了
它可能是“潮汕味”最浓郁的城市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你们可能已经猜到了:潮州 。
提到“潮州” , 大多数人不过想到两样:韩愈和美食 。 稍微有点旅游触觉的 , 可能还会想到牌坊街和广济桥 。 但若用这些浮于表面的元素来概括潮州 , 那未免太肤浅了 。
谁让潮州自东晋建制以来 , 便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过去无论是从京城被贬的官员 , 还是往来东南亚的船只 , 在粤东地区 , 多数都是由潮州“照单全收” 。
走进潮汕地区 , 你还会发现很多老一辈潮汕人都对“潮州”二字有执念 。 原因无他 , “潮州府(泛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比“潮汕地区”先存在了一千多年 。 哪怕在海外 , 老外们都是先识“潮州” , 后识“潮汕” 。
这座千年粤东小城 , 该为自己代言了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潮州 , 曾经的“老大哥”
潮州 , 真的不当“大哥”好多年了 。 久到可能连潮汕人都忘了 , 潮州曾经是粤东中心 。
“潮州”之名 , 取自“在潮之洲 , 潮水往复”之意 。 这名真没改错 , 自隋朝改名的一千多年后 , 潮州的命运也如潮水般 , 潮起潮落 。
潮州在开局拿到的并不是什么好牌:在中唐以前 , 这里人烟稀少 , 环境恶劣 , 山地、丘陵占了65.2% , 可用耕地非常少;又因群峰起伏、河流纵横导致该地恶瘴丛生 , 不时有鳄鱼出没 , 连韩愈赴任之时都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 , 随时做好因公殉职的打算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但韩愈显然想多了 , 他没想到上天用山给潮州关上一道门 , 又会用海开了一扇窗 。
既为“潮” , 自然有海 , 潮州濒临南海 。
在水方面 , 潮州从来不输 。 打开地图 , 你会发现潮州地处闽粤交界 , 隔壁就是福建漳州 , 回头一望是广东 。 连《潮州府志》都评价:“潮郡东南皆海也 。 左控闽、漳 , 右临惠、广 , 壮全潮之形势 , 为两省之屏藩 , 浩浩乎大观也哉 。 ”更运气爆棚的是 , 穿城而过的韩江水直通南海 , 这一下 , 潮州的水路彻底打通 , 到了宋朝航海时代 , 潮州的命运便随着海水一路水涨船高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潮汕地区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 , 不在汕头 , 在潮州 。 潮州的庵埠港、拓林港 , 兴于明清 , 极盛一时 , “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 。 南来北往的货物、人声鼎沸的航道 , 毫无悬念地把潮州推至粤东商贸中心、韩江流域经济中心的地位 。 “山瘴之城” , 早已变“海丝重镇” 。
潮州古城的布局也得以在明清大致定型:从太平路北端昌黎路口起向南至开元路口 , 是当时最繁华的闹市中心 , 手工业、工商业蓬勃发展 , 蔗糖、陶瓷、潮绣远销南洋 。 到1934年 , 潮州初具规模的座商已有146个行业、2418家 , 其中太平路座商有372家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古城概览》中描述了当时潮州街道的繁华景象:“多酒楼茶室、旅舍戏院 , 官吏宴会 , 商贾迎宾 , 多聚于此 。 ”
经济的发展 , 令潮州当时两样大宗货品声誉日隆——潮盐和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