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三 )


人们把鳄溪改成“韩江” , 把笔架山改成“韩山” , 还建了韩文公祠以示纪念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最突出的是 , 他在潮州掀起一股“考科举”之风 , 把“家贫子读书”刻进潮州人的基因里 。 据记载 , 潮州进士在唐朝只有3名 , 到了宋朝增至172名 , 明朝160名 , 清朝142名 , 一直在广东名列前茅 。 潮州人还给韩愈的 , 是一座座牌坊 。 状元、进士、忠臣、孝子 , 皆是潮州人立坊的对象 , 在小小的潮州古城 , 昔日竟林林总总立了570座牌坊 , 还原成如今极具风韵的牌坊街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商业、教育的发展 , 又反哺了潮州的地方文化 。 这一点 , 在风貌上足以看出:
过去韩江水运虽繁茂 , 但始终不利于两岸人们生活 , 又不利于盐运收税 。 于是 , 宋朝始建、明朝定型的广济桥一出 , 世人皆为之惊叹 , 称它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 船来桥开 , 船走桥合 , 只要到这座浮桥上走上一遭 , 无不被潮州古人的智慧折服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而许驸马府、潮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韩文公祠、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龙湖古寨等 , 早就用岁月的刻痕 , 兜住了古今潮州人的生活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吃潮菜 , 看潮剧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不同于大城市里的“卷”来“卷”去 , 潮州人早已过上“平平无奇”的生活:用一杯功夫茶打发早晨 , 看看潮剧 , 吃着外人驱车来才吃得上的潮菜 , 得空了 , 就逛逛手工艺市集 。
潮州人没有丝毫浪费祖宗留下来的“古汉语” , 把8个声调的潮州话化作潮乐和潮剧 。
老一辈的潮州人依然对潮剧情有独钟 。 潮剧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 , 源于宋元的南戏 。 剧中运用大量的方言、俚语、歇后语来表演 , 生、旦、丑、净都令潮州人无比熟悉和亲切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要叹潮剧 , 最好的配搭是功夫茶和潮菜 。
潮汕人对功夫茶的迷恋 , 已经到了全国皆知的地步 , 作为其中一分子 , 潮州也不例外 。
潮州的饮茶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 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云:“燕阑欢伯呼酪奴 , 鸾旌凤吹光寒儒 。 ”其中“酪奴”就是指茶 。 到了清代中期 , 整个潮汕地区喝茶已经蔚然成风 , 所以你不难看见潮汕人开车、出远门、野餐 , 都得随身带着茶具 。

在凤凰山脚下藏着一座隐世的粤东小城乍看之下不甚起眼走近之后|这里,“潮汕味”最浓!
文章图片
而潮州菜(泛指“潮汕菜”)更是能出一本书 。 翻开菜谱 , 不难看见里面保留了大量的古风遗存 , 如疍家的海鲜、畲族人祭祀的粿、中原流传下来的“金齑玉脍”(鱼生)、魏晋盛行的野菜文化(益母草、麻叶)等 。
中原与百越的杂食 , 也很好地被潮汕人保留下来 , 如生腌蟹 , 至少可以追溯至宋 。 宋朝祝穆在《事文类聚·介虫·蟹》里就记载过一道“洗手蟹”的做法 , 跟今天的“生腌蟹”类似:“北人以蟹生析之 , 调以盐梅芼橙椒 , 盥手毕即可食 , 目为洗手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