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 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古沿袭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
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古沿袭
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  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古沿袭
文章图片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采访人员邢虹朱彦
奥密克戎气势汹汹 , 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 。 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力 , 指的是机体抵抗外来侵袭 , 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 。 中国古代早已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力密切相关 。 关于提升免疫力 , 古人有什么好方法?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 , 古代虽然没有免疫力这个说法 , 但有一个与“免疫力”类似的概念 , 即“正气” 。 “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 而与之相对应的“邪气” ,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 《黄帝内经》中说 , “不相染者 , 正气存内 , 邪不可干 , 避其毒气” , 古人认为 , 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 , “养正”乃是关键 。 为了“养正” , 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等良好的习惯 , 古代很早就沿袭了 。
卫生
殷商甲骨文记录“大扫除”
保持环境卫生 , 是构筑免疫屏障中重要的一环 。 古代很早就开始重视环境卫生 , 很多文献中均强调了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 , 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 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礼记》中写着“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 。 ”《养生类寨》指出“屋宇洁净无移气 , 不生瘟疫病”;《朱子治家格言》提醒大家天天“黎明即起 , 洒扫庭除 , 要内外整洁” 。
古人重视的环境卫生不仅是居室 , 也包括厕所 。 虽然没有抽水马桶 , 但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也不放松 。 《说文解字》曰:“厕 , 清也 。 ”《释名》中写着:“厕或曰圊 , 言至秽之处 , 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 ”《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 , 又适其偃焉 。 ”偃 , 就是厕所 , 也就是说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 , 不但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厕所 , 厕所的干净与否 , 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 。
另外 , 古人也讲究消毒 。 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记载:“天行时疫传染 , 凡患疫之家 , 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 , 则一家不染 。 ”“古代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 , 大多用蒸煮的方法 , 进行高温灭菌 。 ”赵翌说 。
洗手
西周时期就有“沃盥之礼”
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古沿袭】中国是礼仪之邦 , 衣食住行、宴饮坐卧 , 礼仪无处不在 , 在古代传统礼仪中 , 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 , 勤洗手就是其中之一 。
早在西周时期 , 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 , 那就是“沃盥之礼” 。 《礼记·内则》中记载:“进盥 , 少者奉盘 , 长者奉水 , 请沃盥 , 盥卒授巾” , 其中“沃”是指持容器从上方倒水的过程 , “盥”指洗手 , “盘”则用来承接弃水 , 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讥日》说:“盥 , 去手垢 。 ”
此外 , 汉文“澡”字也可佐证中国古人对洗手颇为注重 。 《说文解字》中有“盥澡手也”的表述 。 “澡” , 最开始就是洗手的意思 , 后来延伸到沐浴的意思 。
“虽然没有自来水和水龙头 , 但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 , 洗手时的水不宜重复使用 , 并且发明了一系列的洗手装备 。 ”赵翌介绍 , 从西周中期起 , 已经出现了主要用于浇洗双手的瓢状青铜盛水器——匜 。 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 , 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 , 深腹圜底 , 前端有流 , 中部流槽阔长弯曲 , 后端配有龙形柄 , 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 , 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 , 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 , 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 “匜”和“盘”是当时人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 , 以匜倾水、以盘承水 , 称为“奉匜沃盥” 。 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 , 也反映了古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