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就诊高峰,“不分内科外科,我们都是医生”

本文转自:青年报
应对就诊高峰,“不分内科外科,我们都是医生”
文章图片
应对就诊高峰,“不分内科外科,我们都是医生”】医护人员全力守护好患者的生命线 。
青年报采访人员顾金华通讯员祁洁张子晴
本报讯近日 , 身边的人陆陆续续的“阳了” , 一时间 , 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接诊量陡增 。 采访人员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了解到 , 在“急、难、繁、险”的情况下 , 没有内科外科之分 , 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 尽力保证基础医疗不停摆 , 全力守护好患者的生命线 。
全院一盘棋开足马力
“为了让病人减少排队 , 快进快出 , 预检以后我们给患者做一个血常规 , 做个胸部ct , 如果能开口服药的话 , 就尽量开药 , 然后便建议患者居家隔离;如果是需要吊盐水或者有基础疾病的 , 我们便将其‘分流’到急诊接收下一步的治疗 。 ”发热门诊李苹介绍道 , 目前 , 医院所有医生更是“开足了马力” , 生病后3、5天退烧后就返岗 , 最忙的时候发热门诊开到了4个诊室 , 一天内接诊了400多的病人 , 而以前常态化的时候 , 每天的接诊量大约在七八十左右 。
目前 ,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 , 发热门急诊的量相对降下来了点 , 基本上每天在250人左右 。 科室中许多发烧的医生 , 还在继续坚守 。 经医务处调配 , 内科的许多医生来到了一线支援急诊 , 而许多外科医生则来了发热门急诊 。 “现在全院一盘棋 , 不分内科外科了 , 正是有了他们的紧急支援 , 才能让我们顺利地把工作开展下来” 。
为了安抚患者的情绪 , 发热门诊的门口张贴了小告示 , 向大家科普相关知识 , 让他们安心排队就诊 , 同时提供了供人小憩的椅子 , 尽最大可能凸显人文关怀 。
年轻医生奔赴最艰苦一线
从上周开始 , 感染科的许多医护人员都陆陆续续的“阳了” , 而且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有症状的 , 其中 , 女性的症状比较明显 , 大多高烧到40℃ , 第一天到第三天浑身酸痛 。
即使是这样的情况 , 感染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也没有停止对病人的治愈和照顾 , 许多人即使身体不适 , 还坚持来岗位 , 许多年轻医生还奔赴到最艰苦的一线——发热急诊、急诊 , 进行抢救和治疗 。 “实际上 , 他们面临的感染的风险很高 , 工作量非常大 , 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上班 , 就是为了让病人能得到及早的治疗” , 感染科谢青告诉采访人员 。
与大上海保卫战相比 , 这次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挑战 。 一些突然“阳了”的医护人员没法上班 , 其他同事便第一时间顶上去;不少50岁以上的同事们 , 在年轻医生奔赴前线的同时 , 主动请缨 , 去替代掉他们的门诊 。 “更多同事克服身体的不适 , 以及家庭的需要 , 坚持来岗位 , 奉献自己的全部” 。
与此同时 , 感染科还全力做好患者的心理沟通和调节 , 宽慰在病房的患者不要担心 , 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 。
谢青嘱咐大家 , 需要正确地认识新冠 , 如不慎感染 , 大约六七天之后 , 便会自然恢复了;如果是超过5天发烧 , 须及时到医院救治 。 无论是否感染 , 我们都要做好三件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 ,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 。
“连轴转”全力保障用药需求
“我们近八成的员工都‘双道杠’了 , 我自己也‘阳’了 , 但大家都想尽可能多坚持一阵 。 ”提起目前的工作状态 , 药剂科卞晓岚主任说 。
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 , 发热的人多了 , 需要配药的人多了 , 药剂科压力骤增 , 他们正面临着“战斗性减员”与“工作量攀升”的双重考验 。 一方面 , 要想尽千方百计做好退烧应急药品保障供应 , 总院以及各分院一个都不能少 , 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与此同时 , 常规医疗各类药品的采购也不能缺 , 保障好医院重症、危重症以及各科室的救治用药 , 药剂科的医护人员在“连轴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