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你们,真好!”

12月以来 ,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 , 再加上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的与日俱增 , 新冠阳性感染者大规模涌现 。 医疗战线面对新冠病毒迎来了大决战 , 急诊和发热门诊成为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第一“战场” , 老人、儿童成为重点救治对象 。
一边是医护人员大幅感染造成的人员减损 , 一边是群众就医需求剧增 , 医疗机构面临着空前压力 。 重压之下 , 一线医护人员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医疗机构如何面对这些压力?近日 , 采访人员探访了北京的部分医院 。
“人间有你们,真好!”
文章图片
“人间有你们,真好!”】△图为清华长庚医院NICU隔离病房
???一封感谢信 , 浓浓医患情
“在最最艰难的时刻 , 每一位病人都在努力抗争与疾病搏斗 , 家属心急如焚 。 而每一位医护人员的一个微笑、一声细语 , 对我们都是极大的鼓舞……人间有你们 , 真好!”
近日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 , 收到了一封写在急诊处方背面的感谢信 。 写信人是患者孙奶奶的子女 。
12月18日 , 85岁的孙奶奶(化名)因为发热、突然憋喘 , 被送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救治 。
“血氧饱和度55%!快上呼吸机!”孙奶奶来的时候情况十分危急 , 急诊接诊团队迅速及时进行分级诊断 , 立刻为孙奶奶连上无创呼吸机 。 很快 , 孙奶奶的呼吸平稳下来 , 血氧饱和度升到96% 。
接下来的一夜仍是忙碌的 , 护士们时刻关注孙奶奶的病情 , 为她吸痰、擦拭 。 孙奶奶无法进食 , 又赶紧为她置入胃管鼻饲 。 经过彻夜的急救、照护 , 孙奶奶终于病情平稳了 。
“三位美小护不仅有着天使般的容貌、声音 , 更有着杠杠的业务技术 , 为我病危上呼吸机的老母亲吸痰、换胃管 。 操作时态度也非常好 , 给了我们极大的安慰 。 感谢三位天使!”家属非常感动 。
其实 , 孙奶奶只是众多患者中的一人 , 但来自患者的理解和安慰 , 也给紧张中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一份鼓励与慰藉 。
“新十条”发布之后 , 地处核心市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面对的战疫 , 简直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每个工作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 。 仅以急诊为例 , 每天的急诊量达到400多人次 , 70%以上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 其中又有很多为重症患者 。
“我们感染的医生、护士 , 都是体温一降就主动要求来上班 。 有的还有咳嗽、憋气、咽痛、头晕症状 , 有的家里老人孩子都在生病 , 但大家都主动在群里接龙要求上班 。 因为太多的患者等待救治 , 大家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能尽快为患者提供帮助 。 大家都拼了!”急诊护士长周颖哽咽地说道 。
面对这些困难 , 医院、急诊科都齐心协力克服 , 把最重要最紧缺的资源给最需要的人 。 在空间上 , 尽最大可能拓宽和利用急诊空间 , 多收患者 , 尽全力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 。 氧气需求大 , 就把诊室固定的氧气插口留给上呼吸机的、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 , 护士每天去氧气站推氧气瓶过来补充用氧需求 , 及时准备好小氧气瓶应对突发状况 。
为了提高救治效率和精准性 , 急诊科还对重症患者进行评估分层 , 全力救治 。 针对单纯发热感染患者 , 对症强化治疗;针对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 , 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优势 , 进行综合诊治;针对危重症患者 , 发挥重症医护专家团优势 , 加强器官保护和生命救治 , 把握治疗关键环节 , 重点监测临床预警指标 , 通过关口前移争取抢救时间 。
“半个月来 , 每一名急诊人都拼尽全力 , 每个人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士!都是英雄!”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