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在“医”线最前沿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抢救危急重症患者
他们守在“医”线最前沿
他们守在“医”线最前沿
文章图片
近日 , 仁寿县筹备4万个包含退烧药、口罩、酒精等物品的“健康礼包” , 通过设置免费领取点和上门派送的方式发放给老人 。 图为12月29日 , 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的乡村医生和志愿者一起包装“健康礼包” 。 潘建勇摄(视觉四川)
他们守在“医”线最前沿
文章图片
成都市民在发热诊疗站就医 。 成都市医保局供图
“快快 , 患者心跳骤停 , 马上抢救!”12月28日晚上10点 , 一位躺在担架床上的老人被推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急诊抢救室 , 2名急诊科医生立即冲到老人面前 , 胸外按压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药物抢救……经过30分钟持续抢救 , 老人逐渐恢复心跳和呼吸 。
像这样的抢救 , 该院急诊科在12月28日当天就做了25次 。 抢救的患者几乎全是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人 。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 不少患者转危为安 。 □曹一莎黄黎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魏冯
“极限腾挪”最大限度释放救治潜能
12月29日 , 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紧急筹建的“急诊综合病房” , 肿瘤科护士长胡莉敏正在为70岁的患者张爷爷检测氧饱和度 。
他们守在“医”线最前沿】张爷爷同时是一位慢阻肺患者 , 25日上午 , 他在家忽然呼吸困难 , 神志模糊并倒在地上 。 他的女儿张女士拨打120后将他送往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在接受了输液、吸氧、药物等治疗后 , 张爷爷情况渐渐好转 , 随后被转入急诊综合病房留观 。
据该院统计 , 近期急诊科每日接诊患者人数由平日的400余人次翻了近4倍 。 12月中旬前 , 医院将原有的2个急诊诊室增至7个 , 同时设置了3个预备诊室 。 “目前急诊医生都是工作8小时 , 不分白天黑夜3班倒 。 ”该院急诊科主任于圣会介绍 。
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医院还在24小时内新建“急诊综合病房” 。 12月21日 , 55个急诊床位和8个生命监护床位新建起来 , 当天就收治了60位病人 。 同时紧急开辟“急诊二诊断区”“急诊二输液观察区”“重症二病区” , 同时紧急采购、调度设备 , 对内外科部分病房进行升级 , 加装上监护、抢救设备 , 储备可转化重症床位30张 , 采用“极限腾挪”方式盘活全院资源 , 最大限度地释放救治潜能 。
人员配备上 , 医院统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退休5年内老职工返回医院重新上岗 , 对全院所有医生开展呼吸机、气道管理等专科培训 , 并成立急诊医学科重症监护室和多学科团队加强巡回指导 , 实行分片负责制 , 专家组成员下沉到分片科室进行全面指导 , 确保患者不论收入到哪个科室 , 都会有专家团队巡诊 。
“生命接力”多学科合力保母子平安
12月20日中午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间手术室里传来一声新生儿啼哭 , 这让手术室里忙了十几个小时的医护人员松了口气 。 婴儿顺利出生的背后 , 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
12月17日这天 , 孕妇小吕在家里发烧 , 体温一度达到38.5℃ , 家人赶紧把她送到当地医院治疗 。 小吕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 , 发烧症状未能缓解 , 且体温还有继续上升趋势 , 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
在当地医院建议下 , 12月20日 , 小吕转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随后的系列检查显示其病情逐渐恶化 , 随时可能危及母婴生命 。 “这位孕妈妈合并有I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多种基础疾病 , 胸部CT提示肺部广泛炎性浸润阴影、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 更严重的是她已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 ”该院产科医生任倩梅说 , 考虑到病情危重 , 产科立即联系了医院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内分泌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参与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