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统筹全力以赴 武汉同济医院全面决战重症高峰( 二 )


该院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介绍:“精准判断将救治关口前移 , 并辅助俯卧位通气是急诊这三年总结的重要法宝 , 随着更多同事‘阳康’ , 我们有信心在急诊这一关守护好患者的生命健康 。 ”
全院打通扩增重症病床
重症救治“尖刀连”奔跑救援
本月来 , 在医护减员的情况下 , 同济医院三院区扛住了数次就诊高峰 , 然而随着重症高峰的来临 , 重症床位和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紧张 , 为扩容重症救治能力 , 该医院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 , 全院打通全面接诊“阳性”病人 , 医院重症病床数由原先546张 , 扩增近一倍至1041张 , 其中呼吸专业重症床位数630张 , 占比超60% , 极大保障了重症患者的收治 。
病区改造、增配器械设备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的前提 。 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介绍:“我们紧急为各个专科增配了呼吸机、监护仪、高流量给氧仪 , 确保每个专科可随时抢救 。 ”医院还同步密集启动线上专项培训 , 提升各专科病毒肺诊治能力及呼吸支持能力 。
“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 , 是2020年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尖刀连”抗疫取得的宝贵经验 , 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文全国推广 , 即重症救治“同济模式” 。
为全力保障重症救治 , 同济“尖刀连”快速集结 , 组建了插管队、护心队、ECMO队、护肾队、CRRT队、护肝队、护脑队、康复队、儿童救治队、孕产妇救治队、药学队11个小分队 , 百余名专家随时准备奔赴各专科抢救 。 三年间由护理部培养的132名重症护理专科护士也分批上场 , 作为“尖刀连”护理排头兵 , 成为重症救治的重要力量 。
67岁的王某 , 发热10天后呼吸衰竭 , 被紧急送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时氧饱和度仅有70% , 医务人员立刻为其开辟绿色通道送入普通病房并启动无创呼吸机 , 然而也只能将氧饱和度维持到80% 。 病房医生紧急联系“尖刀连”插管队 , 气管插管后将王某转入重症ICU治疗 , 目前 , 王某病情稳定 。
全院统筹 , 提高收治率 , 降低病死率 , 全力抢救重症、危重症患者 。 在武汉同济医院 , 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 , 迎击新冠病毒的决战时刻 。
医生化身“网格员”
三级重症救治体系“决战”新冠
“战时”情况下 , 该院医务处、护理部、临床各科室动态掌握病人情况和医护在岗情况 , 实时统筹 。 医院还取消“轮班管理制” , 实行主诊医师“网格化”负责制 , 从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抽调专家 , 下派至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科室 , 化身“网格员”全程一对一管理重症病人 , 强化重症救治的指导 。
主诊医师“网格化”负责制正是同济医院“三级重症救治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 , 当网格专家遇到疑难时 , 可随时向“尖刀连”各类专业救治团队寻求技术支持 , 或继续向院级专家组申请全院新冠重症会诊、病例讨论等 , 全院联动 , 让患者在不同科室都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科学救治 。
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教授、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教授、感染科宁琴教授牵头 , 联合重症救治“尖刀连”等精锐骨干组成的同济智库 , 在近两周不断更新各类新冠重症医疗救治方案、用药方案等 。
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房明浩分析:“比起2020年武汉疫情 , 此轮疫情导致医务人员大量感染、减员 , 且没有外省医务人员支援 , 医疗救治面临更多挑战 。 有利的是 , 此轮感染患者危重症大多进程更缓慢 , 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 治疗方案容易统一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