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B.1.5已成美国“最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当世最强

新冠突变株仍在不断演化 , “免疫逃逸能力最强”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来势汹汹 , 迅速成为美国头号流行毒株 。
周六 , 据媒体报道 , 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发布最新数据显示 , 本周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的41% , 已取代BQ.1.1、BQ.1的优势地位 。
值得一提的是 , XBB.1.5在过去一周内迅速崛起 , 感染比例几乎翻了一番 。 截至12月24日一周内 , XBB.1.5的感染比例为21.7% 。
XBB.1.5已成美国“最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当世最强
文章图片
最开始 , XBB突变株于8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 , 之后迅速传播 , 很快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主要流行株 。 此后 , XBB突变株逐渐演变成奥密克戎亚分支 , 包括XBB.1和XBB.1.5 。
研究指出 , XBB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 , 但由于毒株突变能更好与人体细胞受体结合 , XBB.1.5免疫逃逸能力更高 。 此外 , 再生元和礼来等新冠中和抗体已对XBB完全无效 , 加强针的效力也降低 , 但针对保守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仍保持疗效 。
XBB能更好地与细胞结合逃逸能力更强
最新研究显示 , XBB.1.5的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 , 与BA.2.75类似或更低 。 然而 , 其关键突变F486P能更好与人体细胞结合 , 更容易感染人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毒学家AndrewPekosz表示 , XBB.1.5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 , 其有一个额外的突变F486P , 与人ACE2受体亲和力更强 , 能更好地与细胞结合 , 更容易进入人体内 。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曹云龙在推特上发布的数据表明 , XBB.1.5不仅能像XBB.1变体一样有效地逃避抗体保护 , 且前者具有高度的免疫逃避能力 , 而且更善于通过关键受体与细胞结合 。
加强针保护效力降低针对保守靶点的小分子药物仍有效
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在本月早些时候发表于《CELL》上的一项研究中警告称 , XBB等亚变体的增加可能进一步损害当前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 , 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激增 。
试验表明 , 在至少接种两剂mRNA疫苗的情况下 , 突破感染BF.7也无法诱导对XBB.1和XBB.1.5的高水平中和抗体 , 难以防止再感染 。 XBB亚变体比BQ亚变体更有效地躲避加强针的保护 , 这两种亚变体是迄今为止对疫苗保护逃逸能力最强的变体 。
根据NEJM期刊的数据 , 美国上市的中和抗体(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Vir、礼来、再生元)对BQ.1.1、XBB都已经完全无效 , 只有针对保守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吉利德)、奈玛特韦(辉瑞) , 莫诺拉韦(默沙东)仍保持疗效 。
此前 , 拜登政府的首席医学顾问福奇曾表示 , XBB亚型可能降低加强针的保护 。 福奇表示 , 新加坡XBB感染人数大幅增加 , 但住院人数并未以同样的速度增加 。 XBB.1.5加上假日旅行 , 可能会导致美国病例增加 , 但加强针似乎更能预防重症 。
中国已检出XBB突变株但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目前 , 上海已监测到XBB.1.5毒株 , 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 , 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 , 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
XBB.1.5已成美国“最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当世最强】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 , 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我国 , 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 , 同时这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 , 包括BQ.1和XBB , 其中9个省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 , 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 。 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 , 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 , 和BA.5.2和BF.7 , 以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 , 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