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开发价值及应用现状分析( 二 )


螺旋藻含有的多种生理活性成分使其成为开发医疗保健品的重要资源 。经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 , 螺旋藻所含的多糖、藻蓝蛋白及β-胡萝卜素等物质皆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抗感染、抗辐射的作用;含有丰富的铁、叶绿素及VB12 , 可防治急性、慢性或恶性贫血;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γ-亚麻酸都是抗衰老的活性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 , 具有抗氧化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的功能;螺旋藻是碱性食品 , 可中和过多地胃酸 , 防治胃病 。螺旋藻还能迅速消除疲劳 , 恢复体力 。
  螺旋藻应用现状
【螺旋藻开发价值及应用现状分析】  发展较快
高温、高光照、高碱的水面是螺旋藻自然生长的环境 , 全世界只有非洲乍得湖、墨西哥Texcoco湖和中国云南的程海湖三个天然螺旋藻产地 。目前 , 世界上—些国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竞相进行螺旋藻的深度研究和开发应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 墨西哥、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都已相继建立了螺旋藻生产工厂 , 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西欧 。据统计 , 1983年世界螺旋藻的年产量为1000t , 1994年已达到2000t左右 , 翻了一番 。尽管近年来产量逐渐增加 , 但随着其需求量的日益增长 , 产品仍供不应求 。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已把螺旋藻正式列入21世纪人类食品资源开发计划 。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螺旋藻 , 后被列入“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 1989年在云南程海建成了螺旋藻工厂化生产试验基地 , 70~80年代我国螺旋藻生产发展虽然很快 , 但只是海洋经济动物养殖业的一个附属部分 ,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1991年在深圳蓝藻公司建立了我国策一代螺旋藻养殖加工厂 , 螺旋藻在我国正式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始 , 我国微藻养殖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江西省永新县的生产基地总面积约达1300余亩 , 成为全国最大的螺旋藻养殖基地 。现已有百余家螺旋藻生产厂家 , 年产干粉约达900t , 成为一个崭新的能为人类提供营养、保健品及药品的产业 。
螺旋藻生产类型较多 , 主要是开放型培养池 。我国螺旋藻生产基地最多、面积最大的是高温高热型 , 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深圳等省市 。基地约有十几个 , 培养面积约10万m2 。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 气温高 , 最适宜培养螺旋藻 。位于云南省永胜县的程海湖 , 为重碳酸钠镁型的碱湖 , 碳源丰富 , 水质纯净 , 螺旋藻生长期长 , 目前约有1万m2的螺旋藻工厂 。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螺旋藻产品开发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制品有食品、饮料、化工产品、药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 。如原料类的螺旋藻干粉 , 固体食品类的各种螺旋藻面食、糖块、巧克力、片剂、胶囊、奶粉、麦片等 , 饮料类的螺旋藻茶、螺旋藻酒 , 美容用的螺旋藻面膜、螺旋藻健美块 , 药品类的荧光分子探针、螺旋藻降脂灵、螺旋藻长寿丹 , 海珍品饲料类的蓝藻精 , 化工类的叶绿素铜钠盐、蓝溪藻黄素乙等 。
  螺旋藻存在问题
  缺乏宏观调控
螺旋藻产业虽已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 但我国螺旋藻产业缺乏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 , 科研、生产、加工等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 致使我国的螺旋藻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未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当前我国建成的多数厂家存在单产低、质量不稳、规模效益差等问题 。基地一哄而上 , 多是低水平的重复 , 小而分散 , 生产不规范 , 无计划、相互缺少沟通和联系 , 造成工厂质量标准不统一 , 产品出口相互压价竞争也是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而一些不适宜螺旋藻生产的地区也盲目上马 , 致使养殖面积增大 , 平均产量却不高(国外平均产量达14g/d.m2 , 国内产量低于7g/d.m2) , 总体效益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