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走红,白桃呢?

黄桃走红,白桃呢?】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黄逸
“小时候发烧感冒 , 妈妈就会给我买黄桃罐头” 。 被戏称为“东北神秘力量”的黄桃罐头意外走红 , 甚至与电解质水、柠檬被视为“康复三宝” 。
上世纪80年代 , 物质相对匮乏 , 黄桃罐头是探望病人的必备礼品 , 与麦乳精、果珍、奶粉、巧克力等一起被归为营养品 , 此外 , 桃、逃同音 , 听上去比较吉利(梨罐头便不适合送礼) 。 味道好、名字好、有一定营养、价格适中 , 再加上几分运气 , 是黄桃罐头的“成功密码” 。
少有人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 , 吃的多是白桃 , 为什么走红的却是黄桃罐头 , 白桃罐头反而默默无闻?
有网友说 , 黄桃产自国外 , 占据主流市场 , 白桃产自国内 , 被边缘化;还有网友说 , 黄桃的营养价值高于白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 全球公认的桃子原产地是中国 , 不论黄桃还是白桃 , 都是从中国走向世界 , 只因美国著名学者薛爱华(本名爱德华·谢弗)的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风靡 , 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 , 以为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也是桃子的原产地 。
黄桃走红,白桃呢?
文章图片
《撒马尔罕的金桃》薛爱华(本名爱德华·谢弗)著
其实 , 史书上所记的“金桃”未必是桃子 , 也可能是巴旦木 。 就算是桃子 , 也是先从中国传到撒马尔罕 , 唐代时又传了回来 。 唐朝宫廷中曾种撒马尔罕的金桃树 , 毁于安史之乱 , 可杜甫却留下“鹦鹉啄金桃”的诗句 , 说明金桃不罕见 , 无需自外传入 。
上世纪80年代前 , 国内桃罐头多用白桃 , 如今黄桃为主 , 原因很简单:白桃不适合做罐头 。
桃子的历史已有260万年
桃是中国独有果树 , 证据有三:
其一 , 2009年 , 学者周浙昆、苏涛团队在西双版纳发现距今260万年的桃核化石 , 与现代桃核接近 , 命名为“昆明桃” 。 此前发现的最古桃核也在中国 , 距今8000年 。 2014年 , 学者在浙江发现的古桃核竟是人工驯化种 , 距今7500年 。 在浙江河姆渡、河南郑州二里岗等遗址中 , 都发现了桃核 。
其二 , 除了中国 , 世界各地均不见野生毛桃 。
其三 , 中国桃的DNA多样性远高于其他国家 。
中国还是最早用文字记录桃的国家 。 《诗经》中有“园有桃 , 其实之肴”“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投我以桃 , 报之以琼瑶”等句;《礼记》将桃列入祀神五果(此外是李、梅、杏、枣);《黄帝内经》也把桃列为养生五果 , 即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桃性热 , 多食易上火 , 故称辛) 。
西汉礼学大师戴德的《大戴礼·夏小正》中记正月桃开花 , 六月煮桃 。 在《我国古代桃(种和品种)的历史地理分布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蠡测》中 , 刘璞玉、刘振亚指出 , 这可能是夏代的农耕记录 。 夏历正月在孟春 , 相当于2月左右 , 此时野桃开花 , 它的果实酸涩 , 煮后晾干才能食用 。
1974年 , 学者们在商代墓中发现2枚桃核和6枚桃仁 , 是人工驯化种 , 仅略大于野桃 。 奇怪的是 , 甲骨文中有杏字、无桃字 , 可能当时桃的大小、滋味近杏 , 古人莫辨 。
公元前1世纪 , 中文史料已记录如何优选桃种;公元1世纪 , 已有密植记载;6世纪中叶 , 中国农民已用焚烧秸秆或粪肥来防霜冻 , 并用火把防虫害……均早于其他国家 。
中国桃成了“波斯苹果”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 , 鲁哀公曾赐孔子桃和黍子(即大黄米) , 孔子先吃了黍子饭 , 再吃桃 , 旁人皆笑 。 鲁哀公说 , 黍子黏 , 可擦去桃皮上的毛 , 不是吃的 。 孔子回应:黍子是五谷之首 , 祭祀时放最前 , 桃在祭祀六果中排最后 , 不入宗庙 。 用高贵的东西擦低贱的东西 , 有害礼仪 , 我不敢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