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那温暖的“天使白”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沈阳新年里最坚强的底色
一定是那温暖的“天使白”
一定是那温暖的“天使白”
文章图片
一定是那温暖的“天使白”
文章图片
无数医护工作者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新年 。 在沈阳市胸科医院 ,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看到忙碌在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 , 他们用自己的无私付出 , 守护着患者的希望 。 当体力透支时 , 支撑他们的是为医的信念 。 如果这个信念有颜色 , 一定是那最温暖的“天使白” 。
多来一个人
就能多分担一点科室压力
“患者BNP又升高 , 肌酐、尿素氮进行性升高 , 夜内尿量200ML , 利尿效果不明显啊 。 ”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值班医生赵丽丽焦急地询问 。 “给CRRT治疗 , 脱水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改善肾功能 。 ”一大早就来到科室的副主任张雨萌果断地下着指令 。
张雨萌的母亲前两天感染了新冠病毒 , 发着高烧 。 虽然她很担心母亲的身体情况 , 但是想到科里有更多的重患需要她 , 她便早早地给母亲把一天的药和饭菜都准备好 , 然后赶到科室 。 平时下班在晚上八九点 , 张雨萌只有趁中午吃饭的时候给母亲打个电话 。 母亲知道她在医院担子特别重 , 总是安慰她说:“别担心我 , 妈妈能照顾好自己 , 你专心工作 , 妈妈绝不给你拖后腿 。 ”
赵丽丽是还在休产假的哺乳期妈妈 , 12月中旬她主动要求回科室上班 。 主任申姝考虑到她孩子太小 , 担心她太辛苦 。 可赵丽丽却说:“我已经‘阳过’了 , 科室人手不够 , 公公婆婆能帮我带孩子 , 我参加夜班倒班 。 放心吧 , 主任!”就这样 , 未休满产假的赵丽丽回到了工作岗位 , 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 。
多上一个班就能多救治一个患者
因科室患者多且重患多 , 1月1日 , 肿瘤一病房护士长王瑞主动顶替护士上班 , 1月2日她又照常参加院里的护士长值夜班 。 元旦这天 , 她与爱人都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 家里只有新冠感染还未痊愈的公婆替他们照顾孩子 。
这已经不是王瑞第一次连续作战了 。 2022年12月14日 , 王瑞感觉浑身不舒服 , 但患者太多 , 她咬牙一直坚持到下班 。 当天核酸检测结果出来 , 她“阳”了 。 在家休息了几天 , 刚一退烧 , 浑身乏力的她就又回到科里接替其他生病的护士继续工作 。
在CCU病房里 , 11个阳性患者都是合并心衰、肾衰 。 面临工作人员的严重减员 , 医护人员都是咬紧牙关在坚持 。 只要退烧就主动要求返岗工作 , 超时工作也毫无怨言 。 CCU主任李海宁说 ,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 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感染新冠后真是病情危重 , 治疗起来比较复杂 , 让我们感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 希望现在是最难的时刻 , 相信情况会越来越好 。 ”
CT作为新冠肺炎的重要检查 , 放射影像科的忙碌可想而知 , 每日工作量近700人次 , 所有机器和工作人员都是马不停蹄 。 为了能缓解夜班压力 , 也让患者尽早做上检查 , 技师谷屹主动报名晚上加班 , 技师张怡浩康复之后就回来加班 。 为了节省上厕所时间 , 每天晚上 , 医生、技师都不喝水 , 连续工作到零点后才能歇一口气 。 大家还申请远程加班 , 通过线上(在家远程)进行报告分析 。
多接收一名患者就多了一份希望
面对大量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 呼吸科系承担着巨大的就诊压力 。 在呼吸科系 , 医护人员走路像飞、吃饭数秒 。 而提起自己还在病中的家人 , 大家眼眶都是红的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的陈虹医生说:“不敢给北京的父母打电话询问病情 , 因为一打电话就怕自己哭出来 。 ”正是这种对亲人的牵挂和医护人员的职责 , 让他们与患者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