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场院

记忆中的场院】本文转自:德州日报
记忆中的场院
文章图片
上世纪50年代末的集体打麦场(图片由王德胜提供)
□李宽云
场院 , 对于时下的青年人来说 , 应该没什么印象了 。 然而在以往的岁月中 , 城里人都能经常看到它 , 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更是离不开它 , 回想起来都会有一股甜美的味道 。 一一
俗话说:“庄户人就盼个秋里麦里 。 ”场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成熟后收割的庄稼集中打轧扬晒、颗粒归仓 。 麦收时节正是雨季 , 所以场院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 而且要中间高四周低 , 防止下雨积水导致粮食受潮霉烂 。 整理场院时 , 先用耙将地皮划破 , 泼上水 , 撒上麦秸 , 用牲口拉着碌碡反复轧几遍 , 直到用扫帚也扫不起土和麦秸为止 。 这个过程叫“杠场” , 在每年的夏秋季节使用场院前各进行一次 , 赶上雨水大的年份则需要多“杠”一两次 。
生产队时期的场院以生产小队为单位 , 基本是一小队一场院 。 每个都有几亩地大小 , 选在村外本小队地块集中的地方;同时为了方便看护和干活 , 又不会离村太远 。 那时的场院 , 都有几间场院屋 , 存放打场的工具 , 也是人们临时躲避雨雹的地方 。 牲口棚也往往修在附近 , 一是方便将场院里作为牲口饲料的谷草、麦秸及时搬运 , 二是可以顺便看护 。 这样一来 , 场院就像是村庄的卫星 , 又像是村庄的标志 。 因为不论从哪个方向进村 , 都会先看到场院 。 二二
包产到户后 , 多数人会利用生产队时期留下的场院 , 又因为整理场院和轧场、起场需要的人手和工具较多 , 所以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家庭自愿组合 。 而壮劳力多、生产工具又齐全的家庭 , 会自己找地方开辟临时场院 , 或为运输方便选在田间地头 , 或为收晒方便选在宅院附近甚至当院里 , 真有点因地制宜、八仙过海的味道了 。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 麦收至少需要一个多月 , 秋收的时间更长 。 这个时节的场院真称得上热火朝天 , 白天人声喧嚷 , 步履匆匆 , 摊场、轧场、扬场的忙成一团 , 再加上机器的轰鸣 , 始终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 晚上同样热闹 , 除了“看场的” , 还有很多人凑到场院里唠嗑 。 那时有好多家庭蚊帐不富余 , 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屋里很闷热 , 于是就有好多男人和男孩 , 拿个简单的铺盖 , 找个麦秸堆或谷草堆一扒拉 , 摊开就睡 , 真是凉快舒服又便当 。 三三
冬春季节 , 场院里农事较少 , 但偌大的场院并不显空荡 。 生产队时期 , 社员开大会会用到它 , 民兵训练会用到它 , 学校也会利用它开运动会 。 更主要的 , 它是孩子们的乐园 。 每逢节假日 , 尤其是寒假 , 孩子们就在场院里打蛋儿、踢毽子、捉迷藏、盘脚莲、扯黄鼬拉鸡 , 尽情地撒欢儿 。 那时的农村 , 没有柏油路 , 土道也是坑坑洼洼 , 于是平坦又宽敞的场院就成了学骑自行车的最佳场地 , 每年的寒假 , 都会有一些小朋友骄傲地宣布:我会骑车子了!
进入21世纪 ,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 , 秸秆直接还田 , 粮食直落麻袋 , 甚至地头卖粮 , 地里收 , 地里了 。 以往需要在场院里进行的摊场、轧场、起场、扬场等多个环节一下子都省略了 。 由此 , 场院与人们的生活也就渐行渐远了 。
场院的消失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 不值得惋惜 , 但不应该被忘怀 。 因为只有了解过去的艰辛 , 才会珍惜今天幸福 , 心满意足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