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发的这笔“灾难财”,里面有几分良心?

辉瑞发的这笔“灾难财”,里面有几分良心?
文章图片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张小予袁加息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04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医药可及性
近日 , 全球公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
国内疫情管控放开 , 短时间引发了巨大的用药需求 。 但是Paxlovid在国内的普及 , 却是困难重重 。 尤其是1月8日结束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工作 , 辉瑞药未能通过价格谈判 , 引发了大量讨论 。
有人质疑 , 辉瑞作为一个跨国制药巨头 , 有没有在事件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让更多的患者用特效药得到救治 , 难道不是辉瑞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吗?是什么原因 , 使Paxlovid在中国的普及显得如此迟缓?
Paxlovid的社会责任路线
Paxlovid最早是2021年12月在美国获批的 。
而早在2020年 , 辉瑞位于爱尔兰的一座生产基地的工作人员就接到任务 , 要设法在年内把Paxlovid原料药的产量快速提升10倍 。 项目安排中 , 瑞辉内部给Paxlovid用上了新冠疫苗业务的关键词:“atlightspeed” , 用光速 。 这意味着Paxlovid的研发、临床实验、生产筹备、商业化是平行推进的 。
到了2021年11月16日 , Paxlovid上市在即 , 辉瑞与非营利机构“药物专利池”(简称MPP)达成许可协议 。 根据协议 , “药物专利池”可向95个国家的合格仿制药企授权生产Paxlovid的仿制药 , 并免除授权使用费 。 这95个国家和地区 , 包括所有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 , 以及部分中高收入国家 , 大约覆盖全球约53%的人口 。
能看到辉瑞在提升药品“可及性”上的努力 。 提升产品的“可及性” , 是制药行业中一个共识性的社会责任 。 这要看药企是否能以低廉的价格 , 让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用上药 。 “可及性”又分为“送得到”和“买得起”两方面 。 辉瑞在Paxlovid上市前就将其授权给MPP , 这是很不寻常的 。 通常制药企业会等到新药获得足够盈利之后 , 才考虑“行使社会责任” , 将专利授权给MPP 。 这也印证了辉瑞ESG报告中的话:“从一开始 , 辉瑞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 , 就没有把它当作平常生意来做 。 ”
辉瑞是从美国发家的跨国药企 , Paxlovid的供应策略 , 也是先保供美国 。 不过Paxlovid在美国上市时还是遭遇了短缺 , 到2022年4月才开始缓解 。
此时Paxlovid的产能正在逐步提速 。 在2022年4月 , 辉瑞宣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合作 , 在2022年当中向中低收入国家提供400万个疗程的Paxlovid 。
9月 , 公司又与全球基金(一个医药卫生领域的国际援助机构)合作 , 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600万个疗程的Paxlovid 。
辉瑞发的这笔“灾难财”,里面有几分良心?
文章图片
一盒Paxlovid中有5板、30片药 , 够5天服用 , 即一个疗程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辉瑞与这些国际援助组织的合作方式 , 通常是辉瑞以低价提供Paxlovid , 由援助组织出钱买下 , 捐赠并运输给各个需要的国家 。
总体上 , Paxlovid的可及性工作 , 在现有的国际制度框架下已经做得足够充分 。
权威的ESG评级机构MSCI , 给与辉瑞A级评分(中等偏上) , 并认为辉瑞在“医疗可及性”议题上做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 。
可及性问题 , 远未解决
但是 , 如果我们放眼Paxlovid的全球分配 , 或者哪怕看看中国眼下的情况就会得出结论:Paxlovid依然既买不到 , 又买不起 。
辉瑞在Paxlovid可及性上付出的行动 , 并未能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