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东莫诺拉韦在华开售,三款新冠口服药能否阻击重症高峰?( 二 )


默沙东莫诺拉韦在华开售,三款新冠口服药能否阻击重症高峰?
文章图片
“目前中国新冠口服药研发正在快速推进 ,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 , 研发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 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已经获批 , 与复星医药合作推广 , 而进口企业辉瑞和默沙东分别于中国医药和国药集团合作进入中国 。 研发管线上 , 君实生物、先声药业、众生药业等新冠口服药已进入临床3期 , 将进一步丰富新冠口服药物管线 。 ”刘立鹤说 。
但对于现有药物能否满足临床需求这一问题 。 有临床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 , 医院小分子药物的供应量也不是非常充足 , 会根据需要优先给更需要的患者服用 。 有些患者就诊时候已经超过5天 , 使用小分子药物的意义不大 。 但如果是新发感染 , 应尽早进行小分子药物的使用 。 抗病毒药物越早用越好 , 守住“黄金72小时”可以减少重症的发生 。
“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应该过去了 , 但重症高峰期应该还是平台期 , 后续新冠防治依旧可能困难重重 , 所以 , 有必要加速让更多安全、有效的新冠治疗药物尽快进入临床应用 。 ”该临床医生说 。
而为了使得更多患者实现药物可及 , 目前阿兹夫定已经通过谈判被纳入医保目录 。 CIC灼识咨询经理刘昕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尽管在医保谈判中仅阿兹夫定、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 , 但根据相关要求 , 《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第十版)》中所有治疗性药物 , 包括Paxlovid、莫诺拉韦等 , 医保都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 , 且并不排除延长临时性支付的时间 。 这其实是在释放一种支持性的信号 , 鼓励更多新冠治疗药物的研发 , 加速更多新冠治疗药物进入市场 。
下沉基层应对重症高峰
经历了2022年12月中旬至12月底第一轮的感染者接诊后不难发现 , 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不断攀升 , 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 。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所长吴超教授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到2023年新年伊始 , 半个月内医护人员减员70%-80% , 很多医生带病工作 , 没退烧就赶回了一线 。 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重症病房更是达到饱满 , 承受能力到达极限 。
“过去应对新冠病毒我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止病源的扩散和传播 , 现在的防护重点不是为了防感染 , 是为了防重症 , 防止疾病造成更严重危害 。 经过了此轮的冲击后 ,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 在应对重症方面 , 不能太依赖于发热门诊 , 过分把发热门诊作为防控的阵地是不可取的 。 发热门诊不是局部的、物理的概念 , 是全方位的、三级诊疗的一个有效防控体系 。 在应对重症管理的举措上 , 需要协调多方 , 不能仅仅依赖医院一方 。 ”吴超教授说 。
上海杨浦区长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范擎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也坦言 , 随着管控措施优化 , 现在的管理一方面是加强对于重点人群进行保护;另一方面 , 在疫情传播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 尽量做好辖区居民的医疗救治、医疗服务 , 进一步将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小 。
默沙东莫诺拉韦在华开售,三款新冠口服药能否阻击重症高峰?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为了加强对基层疫情防控力度 , 最近 , 不少新冠抗病毒口服药物也开始向基层倾斜 。 目前 , 国药控股方面明确 , 也将全力做好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医药物资保障工作 , 预置物流配送资源 , 尽最大努力满足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民群众对于莫诺拉韦的用药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