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一切阴阳气机失调可用( 二 )



对于大枣的药效 , 自《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之后 , 历代医家依然在对它深入研究 。 比如《日华子本草》指出 , 大枣不仅可以“润心肺 , 止嗽” , 还可以“补五脏 , 治虚劳损 , 除肠胃癖气” 。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指出 , 大枣不仅“补脾经不足” , 还能 “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 而明代的《本草汇言》中指出 , 大枣“甘润膏凝” , 补益作用十分强大 , “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 , 以及“一切虚损” , 妙用大枣 , “无不宜之”;如果用大枣组方 , 可以治疗“惊悸怔忡 , 健忘恍惚 , 志意昏迷 , 精神不守” , 以及“中气不和 , 饮食无味 , 百体懒重 , 肌肉羸瘦”等病症 , 只要辨证属于“心脾二藏元神亏损” , 那么久“必用大枣治之” 。 由此可见 , 大枣这味中药 , 的确是一味看似平淡无奇 , 实则出奇制胜的经典良药 , 无论是医圣张仲景 , 还是后世医家 , 大枣在临床中的运用 , 是大有可为的 。
对于大枣的最佳拍档 ,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生姜 , 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中 , 大枣的“角药”配伍也是不容忽视的 , 对于大枣的“角药” , 既有独立成方的“角药” , 又有合成方中特定功效的“角药” 。 对于独立成方的“角药” , 首推甘麦大枣汤 , 三药合用既可治心脾两虚、心神不安之证 , 又可治肝郁脾虚证或心中郁而化热之证[5
。 对于合成方中特定功效的“角药” , 主要有起补益作用的 , 有起和解作用的 , 有起利水作用的 。 起补益作用的角药 , 主要分为温阳益气(人参、甘草、大枣)和滋阴和营、益气养血(芍药、甘草、大枣);起和解作用的角药 , 主要分为和营卫、和枢机、和药性三大类 , 其中力专效宏的当属生姜、甘草、大枣角药 , 它们仨和营卫、和枢机、和药性之功悉具 , 总归调和阴阳之意;和枢机主要分为调和少阳枢机和调和诸药以畅中焦升降之机 , “和药性”多体现为调和方中寒热药性 , 使方中诸药合用 , 以达解表燮里之效用 , 而生姜、甘草、大枣角药 , 可以发挥一专多能的妙用;起利水作用的“角药” , 茯苓、白术、大枣 , 可专事健脾利水之功 , 而茯苓、桂枝、大枣 , 可利水平冲、温阳利水[5


中医历来都讲究“不传之秘在于量” , 而大枣也不例外 , 医圣张仲景对于大枣的用量 , 一直都是数数 , 这其中却暗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有医者研究发现 , 张仲景运用大枣 , 主要讲究“本于经络之数”和“发于术数” , 用大枣十二枚 , 恰与十二经相应 , 用四枚应四经 , 用六枚应六经 , 用十五枚应十五络脉;用五枚或十枚以应土的生成之数 , 意在健脾补土 , 用一枚应水之生数 , 用七枚应火之成数 , 用二十五枚以应天数 , 取诸阳之合以温经散寒 , 用三十枚以应地数 , 取诸阴之合以峻补真阴[4
。 还有医者研究发现 , 张仲景用十二枚大枣 , 与十二地支对应 , 暗含补养地阴之气的作用;用十枚可顾护脾胃 , 以资汗源;用十五枚 , 与“洛书”十五是中数有关 , 主要起到助脾胃之气以除水饮的作用;用二十五枚是一、三、五、七、九阳数相加之和 , 体现了救逆回阳方意;三十枚是二、四、六、八、十诸阴数之和 , 其补阴之力可见一斑 , 这么用也是以补阴为主[6

大枣一药的基本作用 , 从现代中药本草的角度来说 , 主要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等作用 , 对于人体的一切阴阳、气机失调的病症 , 均可辨证使用大枣这味良药 。 对于大枣的用量 , 现代临床中应用的剂量范围是6~15g , 但是如果是经方用药 , 建议按照医圣张仲景的用法 , 按枚数运用 , 更符合医易奥义 。 仲景关于大枣的禁忌 , 主要有“胁下痞硬者忌用” , “肺气不宣之咳嗽忌用” , “腹满者忌用” , 但在现代临床中仅供参考 。 大枣主要用于虚证以及实中之虚 , 如果是实证以及虚中有实(食积、虫积、痰热咳嗽、龋齿作痛) , 一般不用大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