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解密“物传人” 收快递风险大不大 海外购如何保安全

北京市和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在1月17日分别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 , 各自通报了当地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 , 均研判不排除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
为何做出这一判断?新冠病毒通过境外邮件及其他物品“物传人”的风险有多大?个人如何更好地防护?采访人员依托权威信息来源进行梳理归纳 , 并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
“物传人”风险有多大?
“物传人”的限定条件较多 , 并非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 。
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 只能说明曾被新冠病毒污染过 。
要造成感染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物品污染较重;二是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三是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
个人如何做好防护?
收取快递最好选择无接触方式 , 或尽量佩戴好口罩和手套 。
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 , 外包装不必拿回家中 , 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
如需拿回家中 , 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 。
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 , 更换口罩 , 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 , 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
为何怀疑“物传人”?
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给出指向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17日在发布会上通报 , 北京此前发现的1例本土确诊病例 , 发病前14天内无外省市旅居史 , 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大数据比对 , 未发现其与入境人员、京外风险地区来京人员、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有轨迹重合 。
据介绍 , 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 。 经采样和核酸检测 , 疾控人员发现邮件的部分包装外表面、内表面及文件内纸张标本显示阳性 。 对病例标本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 , 病毒与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国内报告的毒株均存在差异 , 不属于同一传播链 , 与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
庞星火表示 , 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 , 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
当天 , 深圳举行发布会通报 , 当地一起本土病例的病毒基因组与以往境外输入病例也不同源 , 与全球数据库中北美地区上传较多序列的基因组100%同源 。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林汉城介绍 , 该病例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 , 曾接触和分拆了来自北美的快递 , 未做个人防护 , 不排除由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污染物品引起的可能性 。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 病毒溯源正在进行中 。
此外 , 珠海通报 , 根据目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 专家研判当地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入境物品导致 , 进一步的流调溯源还在加紧进行中 。
多起“物传人”
曾发现完整证据链
实际上 ,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物传人”始终受到警惕 , 我国曾发生数起疑似由国际冷链运输导致的本土疫情 。
2021年11月21日央视播出的《新闻周刊》指出 , 在各类“物传人”中 , 仅有冷链传播在2020年北京新发地和青岛疫情中找到了完整证据链 。
2020年6月 , 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生本土疫情 。 同年10月23日 , 清华大学等在《国家科学评论》发文 , 通过分析相关病例、环境与食品等样品的核酸测序和病毒基因组序列 , 结合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 , 认为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 , 并提出 , 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
2020年9月24日 , 山东青岛卫健委通报 , 青岛港大港公司进口冷链产品装卸工人中发现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 10月20日 , 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青岛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 , 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