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酒糟馒头:松软香甜 酒香扑鼻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红曲酒糟馒头:松软香甜 酒香扑鼻
文章图片
范绿绒制作的红曲酒糟馒头 , 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
台传媒采访人员陈伟华文/摄
春节前夕 , 我们驱车赴天台山 , 寻访一道藏匿民间的小吃——红曲酒糟馒头 。 它不仅是一笼色泽红艳、酒香扑鼻的馒头 , 更是一道让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 承载了太多天台人的味蕾记忆 。
红曲酒糟馒头:松软香甜 酒香扑鼻】一门手艺 , 传承三代
冬日寒风凛冽 , 天台县赤城街道游客服务中心的天台圆融素食餐厅 , 却洋溢着融融暖意 。 女店家范绿绒和女儿华宁鹤 , 在馒头加工作坊里忙着制作红曲酒糟馒头 。
眼看快过年了 , 她们正在为一位远方的朋友做手工红曲酒糟馒头 , 打算用快递寄出 , 让她尝尝鲜 。 范绿绒与馒头作坊里的各种器具相伴 , 已有三四十年 , 她早已习惯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 。 而一代代传承的手艺和味道 , 始终未变 , 日久弥新 。
这家店最初是华宁鹤开的 , 后来 , 范绿绒不定期前来制作红曲酒糟馒头 , 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 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 母亲的加入 , 让女儿吃下了“定心丸”:“这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 , 可别在我们手上断了 。 ”
“小时候家里困难 , 想吃馒头没钱买 , 拿米去换 。 多年过去了 , 这个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 ”范绿绒说 , 后来 , 她的母亲徐白妹开始自己做馒头给孩子们吃 。 在那个年代 , 这是孩子们能吃到的少数美味之一 。 徐白妹的手艺 , 也是跟家里的长辈学的 。 看母亲做得多了 , 范绿绒也就慢慢学会了这一“祖传秘方” 。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 , 母亲做的红曲酒糟馒头的味道 , 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
跟着范绿绒学艺多年 , 华宁鹤做馒头的手艺也大有长进 , 外人很难吃出区别 。 为了让馒头的个头更加均匀 , 她根据蒸笼的大小量身定制了模具 。 将模具往蒸笼上一摆 , 一个个馒头坯的大小就会捏得很匀称 。 “我想逐步把红曲酒糟馒头打响品牌 , 所以规格和外形都要考虑标准化 , 不能太随意 。 ”华宁鹤说 。
围炉而坐 , 烟火可亲
天台人做菜 , 除了油盐酱醋等调料之外 , 还有一样离不开的好东西 , 那就是红曲酒 。 红曲酒可以用来做菜 , 也是人们餐桌上常喝的一种酒 。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 , 一家人围炉而坐 , 其乐融融 , 喝上一壶红曲酒 , 浑身上下热乎乎的 , 那种温暖的感觉 , 就是幸福的模样 。
天台红曲酒 , 相传始于唐、盛于宋 , 元、明创立工艺 , 清、民国普及 , 创新于现代 。
酿酒用的水 , 是天台山的山泉水 , 甘甜清冽 , 富含矿物质 。 酿酒用的米 , 则是生长于有着“云端小镇”之美誉的石梁镇等地 , 海拔高、气温低 , 且常年生长于云雾缭绕之中 。 这样的环境出产的糯米 , 圆润、紧实、清香、匀称 , 以其酿的酒 , 层次分明 , 口味极佳 。
从木桶蒸饭开始 , 到手工拌曲、陶缸发酵、开耙探温、人工压榨、纱布过滤 , 整个过程都遵从传统古法 , 一板一眼 , 木讷得可爱 。 匠心手工酿制的红曲酒 , 不加糖而清甜 , 不着色而艳红 , 不调香而芬芳 , 酒酿浓郁 , 余韵绵长 。
在酿造红曲酒的过程中产生的酒糟 , 不仅含有天然红色素 , 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 以及降血糖等功效 , 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 。 红曲酒糟还可用来烧制酒糟鸡、酒糟核桃鸡蛋羹和酒糟馒头等 。
红曲酒一年四季可饮 。 春秋冬宜温饮 , 夏季宜冰饮 , 口感亲和 , 若与柠檬、话梅和果汁搭配 , 味更佳 , 人们可从酒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