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 铺 篇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  铺  篇
文章图片
店铺篇】孔凤春花粉店
所谓“杭姝脂粉一日之费 , 堪抵贫民隔宿之粮” , 杭城女子不吝花钱爱打扮是出了名的 , 清河坊四拐角的孔凤春花粉店天天生意闹忙 。 该店由萧山孔氏三兄弟创立于清同治元年 , 其拳头产品鹅蛋香粉享誉江南 , 成为杭州名特产“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线、杭烟)之一 。
然而晚清门户开放 , 洋货冲击市场 。 杭城女子已不流行铅华重粉 , 以洒几滴东洋化妆水 , 脸上更显本色为时髦 。 至民国初年 , 孔凤春花粉店生意已是一落千丈 , 门可罗雀了 。
王老娘
王老娘是一位家住大井巷的老寡妇 , 在家门口开设了一家小店 , 制卖黄杨木梳、竹簸箕及鬃毛刷等物 。 因物美价廉 , 声名远扬 , 生意兴隆 。
有人觊觎其生意 , 想要分一杯羹 , 就冒其名开出了好几家假“王老娘” 。 王老娘一怒告上官府 , 官府查禁了假“王老娘” , 并给予真“王老娘”专利保护 。 没想到不久有人在“王老娘”对门又开了家同类的店 , 取名“王老公” 。 顾客见之 , 均以为王老娘丈夫所开 , 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
王老娘本一寡妇 , 为了名声和避嫌 , 只得邀中间人说和 , 请其撤去“王老公”招牌 , 并自愿放弃“王老娘”的名号专利 。 于是同业中的“王老娘”店铺又相继多了起来 , 外地客真假难辨 。 而正宗的百年老店 , 还是大井巷这一家 。
衣庄
革命之后 , 对做服装生意的冲击也很大 。 旧时杭城的衣庄老字号 , 如裕隆、悦济、允济等向来以“不二价”著称 。 进入民国后 , 前清的服装已落后于时代潮流 , 对各大衣庄来说 , 开发新款服饰倒是没问题 , 难的是库里积压的老款服装怎么处理 。
那些堆积如山的织锦花衣、团龙袍褂等 , 统统已无人问津 , 这些从前达官贵人才置得起的衣物 , 如今价格一降再降也没人来买 。 后经同业协商 , 统一将此类积压衣物贱卖给戏院剧团 , 当作戏装上台演戏用了 。
迎宾茶楼
1907年以前 , 清泰门旁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地 , 自该年杭州最早的铁路江墅线在此穿城而过 , 清泰门便设置了火车站 , 即城站 , 此地开始热闹起来 。
1909年沪杭铁路全线开通 , 城站成为客货运的枢纽 , 随之一大批旅馆、饭店、茶楼、照相馆等在城站相继开设 , 使此地形成一个新的商圈 , 致地皮暴涨 , 马路纵横 , 洋楼交错 , 连戏院、娼寮也陆续开张 。
城站附近的羊市街也成为霓虹闪烁、小上海似的不夜城 。 其正对火车站的迎宾茶楼 , 位置绝佳 , 在其楼上喝茶 , 可观看火车的来往 , 是当时的一件新鲜事 。 于是吸引了不少风流阔少、时髦小姐来此打围 , 登茶楼最高层 , 泡一盏本山茶 , 与美人共品 , 在火车的声声汽笛中 , 娓娓而谈 。
大树下
宗阳宫(即德寿宫)对面有家钉靴铺 , 因铺子在一株大树下 , 所以店名就叫“大树下” , 专门制卖钉靴和钉鞋 。 从前的钉鞋可不是现在运动员穿的那种钉鞋 , 而是一种雨鞋 , 用皮革桐油等制成 , 坚固不透水 , 底部布满铁钉 , 泥泞中不会打滑 , 就是非常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