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雅南|一位外科医生的春节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刘昶荣
大年初一早晨七点,当很多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副主任甄雅南就已经到医院开始一天的值班工作了。他先去重症监护室看了下前一天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整体情况稳定。
按照原来的排班计划,甄雅南本来可以有两三天的春节假期,然而突然到来的病人打乱了这个计划。1月30日下午4点左右,农历牛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快要结束时,中日友好医院接诊了一位从外院转入的危重病人。病人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左心衰、主动脉瓣重度返流,随时可能猝死,需要尽快做手术。
然而,心脏外科手术需要协调的医护人员较多,又恰逢春节假期,术前准备工作成了一个难点。病人入院时还有严重贫血,每100毫升血液中只有6g血红蛋白(正常女性约11~15g,患者为女性)。甄雅南解释说:“这时候是没办法上手术台的,风险很高。”所以,手术团队需要先和输血科确认血源是否充足。
与此同时,病人的术前检查也在同步进行,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声、拍胸片等。
病人家属的术前沟通也得抓紧。据了解,这位病人严重贫血主要是由于长达两个月的感染消耗所致,之所以拖着没做手术,就是因为家属担心手术风险等问题。当天晚上,医院医务处工作人员和医生一起与患者家属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商谈。

甄雅南|一位外科医生的春节
文章插图
正在做手术的甄雅南(中)。受访者供图
“因为手术风险比较大,需要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家属在对病情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后,最终对手术的态度很积极。也正是家属这个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医生尽全力做手术的决心。”甄雅南说。
1月30日晚上7点08分,一个围绕这位病人手术的微信群建立,15人进群,包括心外科手术医生、手术护士、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师以及输血科工作人员和相关物品准备人员等。关于手术的更多细节讨论在群里继续进行。
医护人员沟通手术细节时,按计划开始给病人输红细胞——尽量提高血红蛋白,为第二天的手术做好准备。
1月31日(除夕)早晨不到7点,甄雅南就到了医院,他先去查房,看了住院病人的情况,然后去手术室做准备工作。7点~7点半之间,手术团队基本到位。在做手术之前,甄雅南还抽空吃了口饺子,工作间隙体会了把年味儿。
上午9点15,手术正式开始。这台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中,医生为病人取下了一大块主动脉赘生物,并换上新的主动脉瓣,让病人的心脏“重获新生”。这台手术由心脏血管外科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党委副书记刘鹏,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叶志东和甄雅南、刘晓鹏4位医生共同完成,此外还有4名麻醉医生、2名手术巡回护士、2名器械护士和体外循环师进行配合。
下午1点手术做完后,甄雅南顾不上吃饭,他先把病人从手术室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转运过程中管路的连接、呼吸机的支持、药物的支持等都需要甄雅南盯着。转运完成后,他确认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才离开病房。
等回到办公室,可以吃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了。也是那个时候,甄雅南才感觉到自己饿了。
甄雅南|一位外科医生的春节
文章插图
2月1日下午,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的分诊台。2月4日之前,医院门诊停诊,所有病人都需到急诊就诊,急诊的接诊量比平时工作日还大。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刘昶荣/摄

下午5点左右,太阳快要落山,甄雅南终于可以下班了。离开这么晚的原因是要继续观察病人的情况。由于手术比较大,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术后大出血,心脏和其他器官出现问题,术后感染等。虽然理论上病人术后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不超过5%,“但还是要关注得紧一点,因为手术越大,出现意外的概率就越高”。